沪渝蓉高铁泰州段最大跨度连续梁拱全面开建

  中评社北京11月16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在一款国产的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帮助下,北京市海淀区航天中心医院的医生们,用26分钟就成功完成一名96岁患者的骨盆骨折手术。患者身上仅留下0.5厘米小切口,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行走。

  “长期以来,先进医疗器械和设备依赖进口,标准规范由国外制定,要想不被‘卡脖子’,只能坚持自主创新。”天玑系列骨科手术机器人研发企业、北京天智航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送根说,十余年间,天智航从无到有、发展壮大,成为参与全球手术机器人标准制定的中国企业。

  记者近日走进天智航所在的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东升科技园,映入眼帘的是一栋栋褐红色学院风建筑,园内流水潺潺,亭台精巧。各类生活超市、特色咖啡店、中高档餐饮等生活服务设施一应俱全,漫步其中,犹如身处一所大学校园。

  难以想象,眼前这个时尚现代感十足的科技园区,在当初大批乡镇工业企业凋敝后,曾是一片依赖“吃瓦片”生存的效率“洼地”。

  20世纪80年代,东升镇汇集着变压器铁芯厂、锅炉厂、印刷厂、毛纺厂等40多家乡镇老工业企业。当地老百姓守着“金窝”过日子,一度风风火火。然而,随着产业升级转型,东升镇大量工业企业不仅长期亏损,产业定位也不再符合首都发展要求。

  2007年前后,为了充分利用毗邻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海淀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地利”优势,东升镇党委政府主动关停淘汰低端乡镇企业,把预备建设的工业园区调整为科技园区。

  十多年前,东升科技园成为我国第一个以“中关村”冠名的乡镇科技园。

  改名不意味着发展就会一帆风顺。“2010年东升科技园区正式开园,镇政府决定把园区交给我们村的合作社管理,也一并连带着2.5亿元建设债务。”东升科技园管理团队成员、老村民刘龙说,当时的巨额债务让很多人打起“退堂鼓”。“合作社内4000多名股东认为,园区没有发展前景,不能拿钱打水漂,纷纷选择折现退偿。剩余的800多名股东只能再举债2个多亿进行资产退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