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亲历的中外文学交流故事(百家谈)
中评社北京11月16日电/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报导,《蒲地蓝》是我的一个新短篇,首发于《作家》杂志今年第6期,《小说选刊》第8期选载。小说重点讲述了一位老人无意中发现美味牛肉面的故事,这引发了英国纸托邦翻译团队的兴趣。团队很快进行了翻译,并做成专题网页。翻译梅根和我用双语朗读了小说中吃牛肉面的桥段,出乎意料地受到东西方很多读者的喜爱。他们对中国的牛肉面大感兴趣,都跑出去找这样的牛肉面,国内“80后”和“90后”年轻人纷纷留言:“听得我都流口水了。”通过文学作品传递中国文化,实在是一件自然而美妙的事。
我的作品海外出版发行始于上世纪90年代。2009年算是一个突破,世界著名出版公司西蒙与舒斯特预付了8万美元,签约了《羽蛇》和《敦煌遗梦》两书。之后,《羽蛇》又签了几个语种,如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挪威语等,日本也翻译了《蓝毗尼城》《银盾》等四五个中短篇小说。之后,希腊翻译了我的部分中篇小说,英国的巴来斯蒂亚出版公司通过英国翻译家尼基·哈曼联系上我,出版了我的部分作品。
除了作品走出国门,我自己也经常到海外与外国读者进行面对面交流。1996年,我应杨百翰大学之邀赴美讲学,当时在科罗拉多大学任教的葛浩文(翻译过莫言作品)同时向我发出邀请,我做了题为《中国女性文学的呼喊与细语》的演讲。可能也是借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中国召开、女性文学热的东风,讲座出乎意料地受欢迎。老葛当时正在翻译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每天都要问我很多问题。我的回答极其耐心,比若干年后人家翻译我的小说还耐心。但同时我心里也在想,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实在太大了!大到难以想象。有时甚至需要翻译重新改写,才能保证母国的读者看得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