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大地上的“水利工程博物馆”

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分别与东西向的苏北灌溉总渠(上)和淮河入海水道(下)交汇(无人机照片,2023年10月29日)。(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1月10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将无人机升到空中,古老的京杭大运河、新中国成立以来建成的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和正在建设中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出现在显示屏的同一个画面里。

  在淮安水利枢纽核心区3平方公里范围内,已建成的水闸、泵站、船闸、水电站等水利工程建筑物有近30座,犹如一个陈列在大地上的“水利工程博物馆”。这些不同类型的水利工程为何扎堆于此?又如何起到防洪、灌溉、调水、排涝、航运、发电等作用?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探访。

  多个水利工程交汇:“水上立交”和“平面立交”

  站在淮安水利枢纽安澜塔上眺望,大运河上船舶南来北往,长江之水经泵站抬升实现南水北调,灌溉总渠和入海水道使淮河之水东流入海……

  “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夺取了淮河的入海通道,后经演变和治理,形成了淮河入江水道。但淮河洪水入江时,常常遇到长江、淮河并涨,受长江洪水顶托影响,排泄不畅。1952年,设计流量为800立方米每秒的苏北灌溉总渠建成,淮河重新有了入海通道。2003年,设计流量为2270立方米每秒的淮河入海水道建成,淮河入海出路扩大。”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副主任马树齐说。

  苏北灌溉总渠、淮河入海水道如同平行的两条巨龙,构筑起淮河行洪走廊、经济长廊。防洪方面,当淮河洪水来临时,可经灌溉总渠下泄入海;必要时,启用入海水道下泄更多洪水入海;灌溉方面,淮河之水丰沛时,可灌溉淮安、盐城两市340万亩农田。淮水不足时,开启淮安抽水站,可抽引长江水提供灌溉水源。统计显示,苏北灌溉总渠建成以来引排水4800亿立方米,淮安站抽引江水760亿立方米,浇灌出了淮北粮仓。

  江苏省灌溉总渠管理处主任周灿华说:“我们采取综合治水,泄、蓄、滞、调兼筹,实行水利工程联合调度、水资源统一调配,实现水灾害防御、水资源供给、水生态改善,以及保障航运等综合功能。”

  记者看到,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与东西向的苏北灌溉总渠交汇时,是“平面立交”;大运河与淮河入海水道交汇,则是“水上立交”。灌溉总渠行洪流量相对较小,行洪时对船只航行影响可控;入海水道流量大,使用“水上立交”可保证入海水道行洪与运河通航互不影响。入海水道行洪期与非行洪期水位相差约5至6米,不宜与运河平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