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当年:中国评论月刊的创办背景与作用

2019年4月11日,郭伟峰与汪道涵之子汪致重理事长(右)拜祭后在汪道涵墓前合影(中评社 束沐摄)

  中评社香港12月20日电(记者载丰)《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编兼主修郭伟峰在书中详尽披露了《中国评论》月刊在香港创办的历史背景与作用。郭伟峰指出,在两岸关系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评论》月刊从汪道涵会长的“共同缔造论”出发,广集两岸及港澳海外专家学者的意见,积极参与在和平统一的原则上开拓“共议统一”、“两岸一中”的丰富内涵,为构建和平发展的新理论体系作出了特殊的理论贡献。

  郭伟峰在该书《第一章:应运而生(1997年至2004年)》中这样回顾了当时的历史大背景:1991年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坛开始重新构思对华关系,“遏制中国”政策在抬头,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美国总统克林顿决定允许李登辉于当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96台海危机”由此爆发,在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大陆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导弹实弹发射演习,并推迟第二轮“汪辜会谈”,解放军在台湾海峡最大规模的演习行动几乎出动了海军的全部主力,以及空军的大部分主要战力。原来国共之间存在的共识荡然无存,李登辉形统实独的原形毕露。可以说,1995年至2004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史上极为不平凡的10年,贯穿这10年发展的主线是两岸“统独”大对决与中美涉台大博弈。

  郭伟峰回忆说:尽管两岸关系形势异常严峻,但是,中共坚持和平统一的信心没有动摇,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等单位举行的春节茶话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八项主张和看法。江泽民呼吁: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江八点”点燃了两岸知识界的思想之光,促和避战的民意也因此蓬勃而发。因应两岸形势的变化,如何构建一个两岸各界都能够信任认可的理论思想平台及维系两岸双方的信任架构,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在这一大背景下,在德高望重的汪道涵会长催生下,《中国评论》月刊在香港应运而生。
  在该书的个人传记章节中,郭伟峰透露:1996年,面对两岸关系濒临战火的空前危局,我与周建闽等多位好友讨论创办一份以理性沟通两岸的智库杂志,以思想来化干戈为玉帛。这个时候,上海东亚所所长章念驰提醒我们说:为何不去找汪道涵会长呢?他一直都有办刊物的想法。见到汪道涵会长之后,我们获得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的鼓舞。汪道涵会长说:“两岸沟通需要借船出海,支持你们毫无问题,总之一句话,配合你们、支持你们、帮助你们,我当你们的联络员”。

  1997年6月,郭伟峰率记者采访团抵香港从事“九七回归”报导,并按照汪道涵会长作出在香港创办《中国评论》月刊的部署,就杂志印刷发行等工作进行了先期安排。汪道涵会长定下了办刊的十二字方针:“摆事实、讲道理、明是非、求共识。”11月下旬,郭伟峰、周建闽在香港成立杂志编辑部,延揽志同道合者,启动《中国评论》月刊创办工作。

  郭伟峰说:在汪道涵会长的亲自指导、帮助下,《中国评论》月刊于1998年1月正式在香港创刊发行。一叶小舟,就这样鼓足勇气张帆出海。关于如何办好《中国评论》月刊,汪道涵会长与我们有非常深入、频繁的交流讨论,有非常具体周全的指导,在整个过程中,我充分认识到,汪道涵会长已有成熟的新闻思想,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必须具有共同性、共构性、共享性的思考下,汪道涵会长关于两岸关系新闻传播思想也具有丰富内涵,深刻影响了中评社的发展过程,直至今天,乃至未来。

  在《第一章:应运而生(1997年至2004年)》中,郭伟峰这样阐述道:在此阶段,《中国评论》月刊重点关注与研究的两岸关系大趋势有:一,两岸关系处在民间交流逐步深入,但是两岸政治关系日趋紧张的时期,其一是因为李登辉主导下的国民党当局的“独台”主张与“台独”日趋合流,导致国民党大分裂并丢失政权;其二是因为陈水扁及主张“台独”的民进党连续两次执政,导致两岸关系激烈动荡,两岸官方渠道基本中断,大陆社会的“武统”情绪大幅上升,两岸关系处在和与战选择的高度危机之中。如何通过有效的沟通,扭转两岸关系强硬碰撞的危险趋势,成为了两岸执政者必须面对的大事。其三是台湾进入了选举政治与政党政治的历史新时期,如何掌握有关特点与问题,是两岸都要共同面对的新问题。二,同一时期,正是中国先后恢复在香港和澳门行使主权之后、“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进行实践的历史新时期,其成功与否,有何经验与教训,如何运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必须进行新观察思考与研究。   郭伟峰介绍说:《中国评论》月刊重点关注与研究的中美关系大趋势有:一,美国政府从把中国定位为战略竞争对手,逐步转变为战略合作者,需要促进这种战略转变。二,美国对华不断制造摩擦,中美关系必然跌宕起伏,但是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维护中美关系稳定的舆论定力。三,美国对台政策始终是破坏两岸关系的重要因素,要高度重视和高度警惕。四,力促美两党主流派形成共识:“孤立”和“遏制”中国不是上策,而与中国保持“接触”才符合美国的长远利益。

  郭伟峰从历史回顾指出:《中国评论》月刊在这一阶段发挥了四个方面的历史作用:第一,在“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下,助力丰富扩充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的新内涵,构建两岸社会有高度共识的和平发展理论体系;第二,坚持“和平统一”大政方针不动摇,加大力度反“台独”促和平,走在两岸政府决策的前面,明辨分歧,争取共识;第三,实地观察与总结香港与澳门实践“一国两制”的经验,为两岸和平统一道路进行新思考;第四,深化两岸新闻交流的作用,推动新闻交流从资讯交流阶段进入思想交流的新阶段,并完成四大任务:一是建立以杂志社和出版社为形式的两岸公开沟通传播平台,二是积极促成两岸各党各派各方人士在这一平台全面对话,三是启动两岸关系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四是在两岸关系的大讨论中形成理性包容、共议共构的主流价值。

2019年4月11日,郭伟峰与汪道涵之子汪致重理事长(右)拜祭后在汪道涵墓前合影(中评社 束沐摄)

  中评社香港12月20日电(记者载丰)《两岸求索——中国评论二十五年发展史概述》一书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主编兼主修郭伟峰在书中详尽披露了《中国评论》月刊在香港创办的历史背景与作用。郭伟峰指出,在两岸关系理论创新方面,《中国评论》月刊从汪道涵会长的“共同缔造论”出发,广集两岸及港澳海外专家学者的意见,积极参与在和平统一的原则上开拓“共议统一”、“两岸一中”的丰富内涵,为构建和平发展的新理论体系作出了特殊的理论贡献。

  郭伟峰在该书《第一章:应运而生(1997年至2004年)》中这样回顾了当时的历史大背景:1991年冷战结束后,美国政坛开始重新构思对华关系,“遏制中国”政策在抬头,1995年5月22日,美国突然宣布:美国总统克林顿决定允许李登辉于当年6月的第一周到美进行所谓“非官方的、私人的访问”,参加康奈尔大学的毕业典礼。“96台海危机”由此爆发,在1995年7月和1996年3月,大陆进行了两次大规模导弹实弹发射演习,并推迟第二轮“汪辜会谈”,解放军在台湾海峡最大规模的演习行动几乎出动了海军的全部主力,以及空军的大部分主要战力。原来国共之间存在的共识荡然无存,李登辉形统实独的原形毕露。可以说,1995年至2004年是海峡两岸关系史上极为不平凡的10年,贯穿这10年发展的主线是两岸“统独”大对决与中美涉台大博弈。

  郭伟峰回忆说:尽管两岸关系形势异常严峻,但是,中共坚持和平统一的信心没有动摇,1995年1月30日,江泽民主席在中共中央台办、国务院台办等单位举行的春节茶话会上,发表了题为《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全面阐述了中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的大政方针,并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八项主张和看法。江泽民呼吁: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江八点”点燃了两岸知识界的思想之光,促和避战的民意也因此蓬勃而发。因应两岸形势的变化,如何构建一个两岸各界都能够信任认可的理论思想平台及维系两岸双方的信任架构,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在这一大背景下,在德高望重的汪道涵会长催生下,《中国评论》月刊在香港应运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