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亟需加快创科发展
中评社香港11月17日电/据大公报报导,本周特首政策组、香港中国学术研究院和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联合主办“中国经济运行与政策国际论坛2023”。在会上,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郑雁雄对香港提出“五个坚持”,包括坚持创科发展、坚持协调发展、坚持绿色发展、坚持开放发展、坚持共享发展。这亦包含了中央政府对香港前景的殷切期望,不可不察。
面对日趋激烈的竞争环境,香港经济需要向创科中心转型。香港若将创新科技发展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就务必急起直追。目前香港制造业占整个经济总额不到1%,但昔日与香港并肩的新加坡、中国台湾和韩国皆在科技发展有其所长,科技发展所依托的制造业仍然保留相当高的比例。有意与香港合作的大湾区内地城市的发展规划都相当进取,以《深圳市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为例,深圳目标是2025年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故此,香港要转型成为创科中心,克服产业固化等问题,需要急起直追。近日香港公布了《北部都会区行动纲领》,预计2027年为启动收地程式的限期,2032年完成四成土地平整工程和落成四成新增单位。香港在北部都会区设置创新科技地带,建设河套合作区,推出新田科技城,都迈出关键的第一步。香港面对外围竞争环境,需要加快前进步伐。
善用资源 形成集聚效应
香港应善用现有资源和优势,发展科创产业。香港现有优势包括:数据和货币自由流通、本土高校雄厚的研发实力等,且相关产业已具雏形,例如航天工业、卫星链产业、人工智慧产业、新能源产业、食品科技、健康科技、绿色科技和新兴工业等。根据《香港再工业化研究》,香港不乏计划生产线升级转型的科创企业,但其面临着严峻的土地空间和人才不足的困难。根据《香港物业报告 2023》,全港的私人分层工厂大厦最新空置量为85.16万平方米,空置率为5.3%。政府可考虑定期搜集相关产业对土地空间、人才、资金和物流等的共同需求,由政府与业界集资,租用或购置工业大厦打造生产空间,借此集合相关企业,形成集聚效应。此举一方面方便业界调动资源,另一方面有利于业界争取租金优惠。应在现有工厦周边尽快建造宿舍大楼,完善生活配套,以便企业引入人才后的安置,也促进业界的技术知识交流。
把握再工业化机遇窗口
香港追求协调发展及共享发展,其关键在于发展速度。香港的经济活动以往多是集中在南部,北部相对疏落,出现了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同时也出现了发展成果分配不均的情况。北部都会区处于深港接壤处,香港可着力培养嵌入大湾区产业链的科创产业,平衡南北经济发展。北部都会区需要加快产业集聚区和周边配套的发展速度,务求抢到人才和企业,并尽快开展工作,才能把握住再工业化的机遇窗口。发展速度更快的地方往往具备更多机遇,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速度只有足够快,才能吸引更多人才和企业进入,进而克服经济活动过度集中于南部所带来的问题。否则,香港难免如同以往错过的中芯国际、大疆无人机、本土研发电动车“My car”等,在全球经济中渐渐落后。在此过程中,特区政府需要注意民生设施,在房屋供应与社会安全网方面,使得市民住有所居、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令民众共享发展的成果,上下一心加快发展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