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玉菡:人才是流动概念 来港数目不设上限
中评社香港11月1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新一届特区政府致力“抢人才”,打破人才荒。大公文汇全媒体原创视频节目《议视听》昨日邀请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主席邓家彪及副主席管浩鸣,一起探讨“抢人才”及“社区客厅”等政策措施,以及未来如何跟进。
首10个月已批逾11万宗申请
特首李家超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抢人才”。数据显示,今年首10个月,本港共收到超过18万份输入人才计划申请,当中超过11万宗已经获批,有7万人已来港;其中“高才通计划”,已收到5.5万份申请,超过4.3万宗已获批。
孙玉菡表示,申请人以内地同胞占多数,“高才通”计划的申请人八成来自内地,约两成是海外人士。对于有忧虑人才库不够多元,孙玉菡指,部分内地申请者曾在海外一流学府留学,又在外地工作,相信他们的履历也能为香港带来海外经验,比例符合心目中所想。他提到,“高才通”七成多申请者本身是在金融、创科或贸易领域工作。
被问到会否为来港人才数字设上限,孙玉菡表示暂不用划线,政府永远不会满足现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局方补充,所有机制会适时调整。
孙玉菡说,人才是个流动概念,预计有人会留下,亦有人会离开,过程不断流转。人才计划成绩优异,反映香港具有很大吸引力,外来人才认同香港机遇处处,尤其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可以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独特优势,而未来香港发展还要靠国家推动。
新一份施政报告除了加大力度“抢人才”,更提出“留人才”,包括成立“人才服务办公室”。孙玉菡指,当局将跟进所有申请者有没有工作,即使未有实体办公室,去年的“人才服务窗口”线上平台已在协助配对工作,例如政府曾与保险界做了线上配对,未来“人才服务办公室”将会做更多配对工作。
对于管浩鸣建议扩大“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不只准许香港青年到内地工作,也可容许内地青年到港工作,孙玉菡认为可以探讨。
本届政府提出“精准扶贫”,新一份施政报告针对㓥房户,提出“社区客厅”概念。首个“社区客厅”项目位于深水埗福华街188号,面积约7000至8000平方呎,类似一个共享空间,有厨房、浴室等设备,预计12月启用。孙玉菡表示,选址要近㓥房,让㓥房户步行几分钟就能回家;开放时间要长,首个“社区客厅”将开放到晚上10点,除了打风黑雨,否则年终无休开放。他透露,场地是扶贫委员会一名商界委员免费给政府用3年。
首个“社区客厅”预计服务500户㓥房户,而深水埗区有逾2万人住㓥房,谁能优先使用“社区客厅”?孙玉菡表示,“社区客厅”将优先服务困难户,例如正领取综援、书簿津贴、在职家庭津贴等。若计划试行成功,不排除在其他地区再开,亦不限于一区只有一个。
2019-20年度财政预算案提出,拨款200亿元购置60个物业,以设立逾130项社福设施。孙玉菡称,不会考虑动用当中资金来买“社区客厅”,因不是常设项目。对于拨款现时只花了1.5亿元,孙玉菡否认劳福局“悭钱”,强调公帑要谨慎使用,而主要是因为没有合适物业。他举例,很多旧楼没有消防、无障碍设施,不适合作为社福设施;曾有物业符合要求、市价不算贵,但位置在高级住宅区,未必能服务穷苦大众。
中评社香港11月1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新一届特区政府致力“抢人才”,打破人才荒。大公文汇全媒体原创视频节目《议视听》昨日邀请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立法会福利事务委员会主席邓家彪及副主席管浩鸣,一起探讨“抢人才”及“社区客厅”等政策措施,以及未来如何跟进。
首10个月已批逾11万宗申请
特首李家超的首份施政报告提出“抢人才”。数据显示,今年首10个月,本港共收到超过18万份输入人才计划申请,当中超过11万宗已经获批,有7万人已来港;其中“高才通计划”,已收到5.5万份申请,超过4.3万宗已获批。
孙玉菡表示,申请人以内地同胞占多数,“高才通”计划的申请人八成来自内地,约两成是海外人士。对于有忧虑人才库不够多元,孙玉菡指,部分内地申请者曾在海外一流学府留学,又在外地工作,相信他们的履历也能为香港带来海外经验,比例符合心目中所想。他提到,“高才通”七成多申请者本身是在金融、创科或贸易领域工作。
被问到会否为来港人才数字设上限,孙玉菡表示暂不用划线,政府永远不会满足现状,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局方补充,所有机制会适时调整。
孙玉菡说,人才是个流动概念,预计有人会留下,亦有人会离开,过程不断流转。人才计划成绩优异,反映香港具有很大吸引力,外来人才认同香港机遇处处,尤其在“一国两制”下,香港可以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独特优势,而未来香港发展还要靠国家推动。
新一份施政报告除了加大力度“抢人才”,更提出“留人才”,包括成立“人才服务办公室”。孙玉菡指,当局将跟进所有申请者有没有工作,即使未有实体办公室,去年的“人才服务窗口”线上平台已在协助配对工作,例如政府曾与保险界做了线上配对,未来“人才服务办公室”将会做更多配对工作。
对于管浩鸣建议扩大“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不只准许香港青年到内地工作,也可容许内地青年到港工作,孙玉菡认为可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