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伟恩:美若调降对中关税 未必是缓和关系

谭伟恩。(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台中5月6日电(记者 方敬为)美国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日前表示,降中国货物关税是抑制通膨的可能手段。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谭伟恩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今年刚好是特朗普总统任内对中实施贸易制裁政策满4年的检讨期,美方抛出降中关税,除了抑制通膨外,也是政策调整的风向球。由于不少美企反对政策延续,加上美国物价指数上扬,调降关税的可能性不小。

  但谭伟恩表示,美国后续若真的调降中国货品关税,未必代表有意缓和中美关系,除非做到一点,就是松绑当初对中贸易制裁认定为“敏感”的项目,否则美国调降关税的举措,主要仍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考量。

  谭伟恩,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外交学研究所博士,研究专长包括国际贸易法、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合作暨全球治理等。

  戴琪2日出席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会议表示,“所有应对通膨上升的工具都已摆在台面上,其中也包括降低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引发关注。

  谭伟恩表示,美国近来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指数(CPI)上扬,今年4月12日公布的3月份CPI高达8.5%,创下40年来新高,而造成美国通膨主要有三大原因,包括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货品运输及制造产能减少、美中贸易战对中课征惩罚性关税的反作用力,最后则是俄乌战争爆发加剧全球经济通膨问题。

  他说,上述原因,又以疫情及美中贸易协议的因素成分较重,因此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释出调降中国货品关税的风声是其来有自。而美国之所以在此时此刻抛出风向球,除了因为CPI上扬,经济通膨剧烈,也刚好今年逢对中实施贸易制裁政策满4年的检讨期,加上不少美国企业游说反对政策延续,年底美国又要期中选举,因此才会有对中贸易政策调整的暗示出现。   谭伟恩指出,起初美国对中国3500亿美元的贸易制裁案是在2018年7月左右,特朗普任内所决定,美方若以301法案作为法源去对外经济制裁,通常是以4年为检讨周期,今年正好是政策检视年,美方理当审视该贸易政策是否延续?或是要如何调整?

  谭伟恩说,当然,戴琪作为贸易谈判代表,会有考虑调降对中贸易关税的说法,背后一定是有程度上的推力,可以注意的是,戴琪是在米尔肯研究院的会议场合上发表相关谈话,该商务会议里面,同时有很多美国本地企业及跨国投资公司代表与谈,因此研判戴琪某种程度是在迎合业界的想法。   他指出,以USTR官方网站上统计资料,约有600家美国企业受到对中贸易制裁案的影响,目前已经超过有300多家、过半数不希望美方延续制裁政策,尤其是近来俄乌战争导致很多原物料缺乏,进口受阻,过去这些企业或许可从世界各地找到取代来自中国产品的来源。但战争开打后,能稳定供应原物料的来源变少,要透过中国进口关税又高,冲击美国企业收益,所以美国本地企业近来开始有相关游说,或是希望戴琪反映,让拜登政府能够去调整甚至终止贸易制裁案。

  只是,谭伟恩指出,由于相关措施的调整涉及美国的贸易、税务、外交等政策,乃至于中美关系,所以美方究竟会否调降对中贸易关税,或许要到6月中甚至于7月,待实际进入国会审查程序时,才较能看出美方实际作为,现在看起来较接近搜集各方意见的风向球。

  若美国真的降低中国货物关税,是否会缓解美中贸易协议走向或双边关系?

  谭伟恩表示,这就要看美国最后调降关税的项目数量多寡,以及减少的关税幅度,基本上类似垂直轴与水平轴的概念。如果从数量上,美国将惩罚性关税从200多项减少到100多项,帐面上或许可观,会有一定的政策效果,至少美国看起来给了中国很多让步或者优惠,但若实际上这些减少的项目,它本身贸易的额数、单价都不高,基本上实质效果是低的,美国也只是考量自身经济利益为主而已。   除非,谭伟恩说,美方愿意松绑当初对中贸易制裁认定为“敏感”的项目,才可能实质趋缓中美关系或者双边贸易协议走向。他说明,2018年特朗普制裁中国,主要是主张中国未落实公平贸易原则,因此要求在中国投资的美国企业技术转移,当时法源依据里面有援引301法案当中的“矫正扭曲型贸易”。

  所以,谭伟恩表示,若美国最后真的有做出调整,即使项目不多,但都是针对原本特朗普时期认为敏感的产业项目关税松绑,对中美关系的意义会很不一样,就很可能是代表,美国整体政策在考量上有要去修正,或者是暂时和缓与中国的关系。

谭伟恩。(中评社 资料照)

  中评社台中5月6日电(记者 方敬为)美国贸易代表戴琪(Katherine Tai)日前表示,降中国货物关税是抑制通膨的可能手段。中兴大学国际政治研究所副教授谭伟恩接受中评社访问表示,今年刚好是特朗普总统任内对中实施贸易制裁政策满4年的检讨期,美方抛出降中关税,除了抑制通膨外,也是政策调整的风向球。由于不少美企反对政策延续,加上美国物价指数上扬,调降关税的可能性不小。

  但谭伟恩表示,美国后续若真的调降中国货品关税,未必代表有意缓和中美关系,除非做到一点,就是松绑当初对中贸易制裁认定为“敏感”的项目,否则美国调降关税的举措,主要仍是为了自身经济利益考量。

  谭伟恩,政治大学国际事务学院外交学研究所博士,研究专长包括国际贸易法、比较政治经济学、国际合作暨全球治理等。

  戴琪2日出席经济智库米尔肯研究院(Milken Institute)会议表示,“所有应对通膨上升的工具都已摆在台面上,其中也包括降低对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引发关注。

  谭伟恩表示,美国近来的通货膨胀导致物价指数(CPI)上扬,今年4月12日公布的3月份CPI高达8.5%,创下40年来新高,而造成美国通膨主要有三大原因,包括全球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货品运输及制造产能减少、美中贸易战对中课征惩罚性关税的反作用力,最后则是俄乌战争爆发加剧全球经济通膨问题。

  他说,上述原因,又以疫情及美中贸易协议的因素成分较重,因此美国贸易代表处(USTR)释出调降中国货品关税的风声是其来有自。而美国之所以在此时此刻抛出风向球,除了因为CPI上扬,经济通膨剧烈,也刚好今年逢对中实施贸易制裁政策满4年的检讨期,加上不少美国企业游说反对政策延续,年底美国又要期中选举,因此才会有对中贸易政策调整的暗示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