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4处新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扫描

收割机在宁夏吴忠市同心县韦州镇现代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成后的高标准农田收割玉米(无人机照片,9月14日摄)。(来源:新华社)

  中评社北京11月6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安徽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江苏洪泽古灌区、山西霍泉灌溉工程、湖北崇阳县白霓古堰11月4日成功入选2023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有何特别之处?它们展现了先人的哪些治水智慧?

  七门堰:“串荡连塘”形成海绵型生态调蓄灌溉系统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位于安徽舒城县境内,最早创建于西汉,两千多年来持续发挥着灌溉、防洪、防旱作用,目前灌溉农田20万亩。

  “七门堰灌区地处江淮分水过渡带,形成独特的丘岗型湿地形态,这里有1.7万多个塘、荡,形成了巨大的蓄水库。”安徽舒城县水利局副局长邓文生说,七门堰工程充分利用湿地形态,串荡成渠,连塘为蓄,形成功能强大的调蓄机制,起到调蓄洪峰、削减地表径流、涵养水源等作用。

  七门堰调蓄灌溉系统申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技术支撑团队负责人、浙江水利水电学院教授刘学应说,古人结合特定的地理条件和自然条件,逐步建成“丘岗型湿地调蓄灌溉系统”,这种海绵型生态调蓄系统,具有独特的技术原理,是灌溉史上极其独特的灌溉类型。

  洪泽古灌区:水库型灌溉遗产的杰出代表

  洪泽古灌区位于江苏淮安市洪泽区境内,自东汉开始引水灌溉,不同时期修建水利设施,灌区延续至今,目前总灌溉面积48.13万亩。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高黎辉介绍,洪泽古灌区的蓄水工程规模宏大,古人为解决施工难题,创造了一批先进的坝工技术。灌区挡水工程洪泽湖大堤的直立条式石工墙与坦坡防浪、闸坝泄洪、三合土防冲等技术,是古人治水智慧的集中体现,为水库型灌溉遗产的杰出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