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系统助力深中通道“海底穿针”

(来源:央视财经)

  中评社北京10月31日电/据央视财经报导,此时此刻,在距离地球数万公里的太空,56颗北斗导航系统卫星正在运行。从手机定位到汽车导航、从野外救援到工程建设,精准、可靠的信息“对话”,不仅打破了时空的边界,也激发了更多新的潜能。

  从“北斗+”到“+北斗”,更多行业的新质生产力正在加速形成。今天,我们就一起到珠江口特大工程——深中通道的建设现场,去看看重大工程是如何用“+北斗”的力量,完成“海底穿针”这道难题的。

  8万吨隧道沉管毫米级对接

  北斗系统助力“海底穿针”

  深中通道,一条横亘在珠江口长24公里的桥隧综合体特大工程。如何把双向八车道的隧道放进几十米深的水下,和天上的北斗卫星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张超是深中通道项目负责测量管理的工程师,全程参与了沉管隧道安装工作,为期两年多。这是世界上第一条特长、超宽双向八车道的钢壳混凝土沉管隧道。6.8公里长的它,分为32个管节和最终接头,分步安装,每节沉管重量达8万吨。首先把巨型沉管运来,准确放置进海底的基槽,然后使它与前面的管节严丝合缝地首尾对接,还要安全使用100年。

  在看不见的水下,5厘米的安装误差量,对于长160多米、宽46米、高10米的沉管来说可以说是“穿针绣花”。如果定位不准或精度不足,造成管节安装偏差过大,工程就得全部暂停,进行“精调”。

  中交一航局深中通道项目部测量管理中心副主任 张超:一旦精调,会对工期造成一定影响,管节安装的时间窗口比较宝贵,一个月只有两个安装的时间窗口,如果精调,船舶的使用、人力物力的使用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