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培养人才拚经济 完善医疗添幸福
来源:大公报 作者:黄楚基
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了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延续了“发展”和“幸福”的主题,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为指引,围绕着拚经济惠民生提出了大量政策,充分回应市民对提振经济的迫切期待。
施政报告逐一针对香港过往的痛点、难点提出具针对性措施,特区政府未来要继续坚持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全面落实施政报告提出的政策,以重振香港经济,改善民生,增添市民的幸福感。
建设教育枢纽育才吸才
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离不开人才,这次施政报告中提出把香港打造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有关政策包括扩大资助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至40%,同时扩大奖学金计划和增加合共约13500个宿位,并且暂免在港就读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参与兼职工作的限制,以吸引和容纳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来港就学。政府还将推出新一轮批地计划及开办课程贷款计划,以支持自资专上院校发展;同时鼓励专上院校与中外知名院校在“北部都会区”加强合作,致力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可见,政府除了着眼于吸引外来人才,还锐意培养本地人才,双管齐下为经济发展持续输送合适人才。
事实上,在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奠定政策基础后,务必要清晰识别本港教育产业的优势,给予这个教育枢纽清晰的定位,并据此谋划全面的发展策略、具体措施,以及发展目标,有关目标可以包括国际专上学生中心、国际人力资源培育中心、国际知识创新中心。
与此同时,特区政府可以为香港教育产业对外推广建立统一的品牌,并借助特区政府或国家的海外网络,定期组织教育界在海外及内地举办大型教育展览及升学讲座,集中介绍香港国际专上教育枢纽的特色与优势,从而达到吸引外来人才赴港就读、教学、科研的目标。
至于惠民生添幸福方面,施政报告提出将增强跨境医疗协作,一方面贡献国家“健康中国”策略,包括重启医管局的医院认证计划,支持国家医院认证标准国际化;另一方面透过“长者医疗券大湾区试点计划”,将医疗券适用范围扩大至大湾区内地城市合适的医疗机构,以及于合适的医疗机构为香港市民策略性采购医疗服务,照顾居住在大湾区内地城市的香港市民的医疗需要,同时纾缓公立医院服务压力。
研究扩展跨境医疗协作
事实上,有为数不少的港人在内地不同城市定居,接下来可以建基于大湾区跨境医疗协作联通机制的成功经验,把跨境医疗协作模式扩展到其他省份,持续促进两地融合。
而特区政府有把实行在广东省的支援计划扩展至福建省的行政先例,其中包括“广东计划”试行四年多后推行“福建计划”,以及为广东省和福建省同时推出“为身在广东省及福建省有紧急药物需要的港人送递处方药物特别计划”。有见及此,相关的支援大湾区港人医疗计划也可以考虑扩展到福建省。
建议特区政府可争取福建省政府的协调,在有较多港人居住的福建地级市洽谈一间三甲医院,允许长者使用医疗券支付指定的门诊医疗护理服务费用。此外,值得探讨的是,可研究由福建省政府和香港特区政府共同出资或其中一方全额投资,由香港方面负责运营、管理的大型综合性公立医院。这既能满足港人在福建的医疗支援需求,亦可促进深化两地医疗卫生领域的交流协作。
来源:大公报 作者:黄楚基
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了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延续了“发展”和“幸福”的主题,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去年“七一”重要讲话提出的“四个必须”和“四点希望”为指引,围绕着拚经济惠民生提出了大量政策,充分回应市民对提振经济的迫切期待。
施政报告逐一针对香港过往的痛点、难点提出具针对性措施,特区政府未来要继续坚持以结果为目标的施政理念,全面落实施政报告提出的政策,以重振香港经济,改善民生,增添市民的幸福感。
建设教育枢纽育才吸才
增强经济发展动能离不开人才,这次施政报告中提出把香港打造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有关政策包括扩大资助院校非本地学生限额至40%,同时扩大奖学金计划和增加合共约13500个宿位,并且暂免在港就读的全日制非本地研究生参与兼职工作的限制,以吸引和容纳更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学生来港就学。政府还将推出新一轮批地计划及开办课程贷款计划,以支持自资专上院校发展;同时鼓励专上院校与中外知名院校在“北部都会区”加强合作,致力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可见,政府除了着眼于吸引外来人才,还锐意培养本地人才,双管齐下为经济发展持续输送合适人才。
事实上,在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奠定政策基础后,务必要清晰识别本港教育产业的优势,给予这个教育枢纽清晰的定位,并据此谋划全面的发展策略、具体措施,以及发展目标,有关目标可以包括国际专上学生中心、国际人力资源培育中心、国际知识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