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

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二十五个国家二百一十七个城市,去年运送货物占中欧贸易总额比重百分之八。(来源: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10月2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颇丰。一是论坛形成的成果总量显着高于前两届,有望拓展未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更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二是成果内容更加丰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也更加明显。在基于“五通”和八项行动的基础上,关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2013年9月7日和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部分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期间,“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推进,涉及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沿线国家,合作内容也涵盖了经贸、投资、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根据国新办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五通合作不断拓展

  “一带一路”合作以“五通”为主要内容,指引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十年期间,各国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具体来看:

  政策沟通:指的是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以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长效机制和多边合作为例:截至2023年10月19日,中国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交流的重要平台。此外,各参与国间也成立了多个多边合作机制,包括中国─东盟(10+1)合作、博鳌亚洲论坛等。

  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基本架构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具体包括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类综合信息网络、一批先期合作国家、若干保障海上运输大通道安全畅通的合作港口。以中欧班列为例,据发展改革委披露,截至今年9月底,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运送货物超过740万标箱,运送货物占中欧贸易总额比重从2016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8%。   贸易畅通:贸易合作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内容,具体涵盖改善营商环境、建设自由贸易区、拓宽贸易领域、优化贸易结构等多个方面。截至2022年底,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份额达到42.4%、中国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口占中国总进口的份额达49.3%。

  资金融通: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金融合作,实现创新投融资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丰富投融资主体、完善投融资机制,为“一带一路”建设提供重要支撑。投融资渠道方面,根据白皮书披露,“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基金累计签约投资项目75个,承诺投资金额约220.4亿美元;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已有106个成员,批准227个投资项目,共投资436亿美元,项目涉及交通、能源、公共卫生等领域,为共建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投融资支持。”

  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包括广泛开展文化和学术交流、加强人才合作等。根据白皮书披露,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此外,中国与共建国家还在媒体交流、智库交流等领域深度合作。

  八项行动提升质量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颇丰,共建“一带一路”迈入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地缘政治风险频发,后疫情时代下,由于发达经济体大幅加息以及全球需求走弱,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发展有所承压。在此背景下,“一带一路”的价值和重要性进一步凸显。2023年10月17至18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论坛开幕式的演讲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具体包括构建“一带一路”立体互联互通网络、支持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开展务实合作、促进绿色发展、推动科技创新、支持民间交往、建设廉洁之路、完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机制。   此外,根据央视新闻汇总统计,本届高峰论坛期间共形成458项务实成果,远超第一届的279项和第二届的283项。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八项行动细化了“五通”指引,推动中国与共建国家在多领域实现高质量合作。具体来看:

  1)以亚欧大陆立体互联互通网络的构建作为基础,叠加对外开放程度的深化,或能为中国的货物/服务进出口、FDI(外商直接投资)/ODI(企业境外投资许可)形成重要支撑。货物贸易方面,今年以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中国进出口中的份额持续提升,成为外贸韧性的重要来源。往后看,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推进有助于进一步提升中国与共建国家的贸易往来,一定程度对冲发达经济体外需回落、地缘政治风险等因素对于中国出口的冲击。投资方面,2015至2022年期间,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额从148亿美元升至210亿美元,对应占比从13.8%提高到18%。今年前八个月,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额已达201亿美元。往后看,对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有望保持增长趋势。

  2)“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或助力人民币国际化。2023年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持续深化,支付、投资、融资和储备功能均稳步提升。支付功能方面,截至今年9月底,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五,市场份额3.71%,为2010年以来新高;储备功能方面,2023年人民币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维持在2.5%至2.6%区间。展望未来,八项行动中提及“中国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将各设立3500亿元人民币融资窗口,丝路基金新增资金800亿元人民币,以市场化、商业化方式支持共建‘一带一路’项目”,表明“一带一路”的高质量发展有望通过货物和服务贸易、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丰富投融资渠道等方式助力人民币支付、投资、融资和储备功能的国际化。

  3)强调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民间交往、廉洁建设等领域的深度合作。本次高峰论坛期间共举行三场高级别论坛,包括“(一)深化互联互通、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二)共建绿色丝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三)发展数字经济、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重视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也表明共建“一带一路”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此外,在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民间交往、廉洁建设等领域,提出诸如建设光伏产业对话交流机制、未来五年将共建的联合实验室扩大到100家、举办“良渚论坛”、建立“一带一路”企业廉洁合规评价体系等更为细化的方案,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此次论坛的高效和务实。

  “一带一路”倡议的十年时间里,“一带一路”合作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领域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也成为了全球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

中欧班列已通达欧洲二十五个国家二百一十七个城市,去年运送货物占中欧贸易总额比重百分之八。(来源:大公报)

  中评社香港10月21日电/据大公报报导,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果颇丰。一是论坛形成的成果总量显着高于前两届,有望拓展未来中国与共建国家在更多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二是成果内容更加丰富,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性也更加明显。在基于“五通”和八项行动的基础上,关于绿色发展、数字经济等领域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

  “一带一路”倡议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2013年9月7日和10月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先后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两大部分共同构成了“一带一路”倡议。十年期间,“一带一路”合作持续推进,涉及主体不仅仅局限于沿线国家,合作内容也涵盖了经贸、投资、科技、人文等多个领域,成为全球重要的国际合作平台。根据国新办发布的《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五通合作不断拓展

  “一带一路”合作以“五通”为主要内容,指引各国加强国际合作。十年期间,各国以此为基础不断拓展合作领域,具体来看:

  政策沟通:指的是构建多层次政府间宏观政策沟通交流机制,深化利益融合,促进政治互信,达成合作新共识。以各国之间的政策沟通长效机制和多边合作为例:截至2023年10月19日,中国成功举办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成为各参与国家和国际组织加强交流的重要平台。此外,各参与国间也成立了多个多边合作机制,包括中国─东盟(10+1)合作、博鳌亚洲论坛等。

  设施联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优先领域,基本架构是“六廊六路多国多港”,具体包括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六类综合信息网络、一批先期合作国家、若干保障海上运输大通道安全畅通的合作港口。以中欧班列为例,据发展改革委披露,截至今年9月底,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运送货物超过740万标箱,运送货物占中欧贸易总额比重从2016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