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系城市文脉 讲好工业故事

  中评社北京10月23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清河的纺织、酒仙桥的电子、垡头的化工……这些当年北京城里的工业地标,老百姓都耳熟能详。如今,虽然时代变迁,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但这座城市依然留存着大量的工业遗产。为了对这些工业遗产进行保护,近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了《北京工业遗产管理办法(试行)》(以下简称《办法》),对留住几代人的历史记忆,维系北京“城市文脉”,讲好北京工业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对工业遗产分级分类保护

  北京共有9家单位被认定为“国家工业遗产”,其中北京印钞厂始建于1908年,拥有百年历史;北京卫星制造厂、北京珐琅厂、北京化学工业研究院等8家单位均于20世纪50年代成立,拥有超过60年的发展历程。

  在北京产业结构调整、非首都功能疏解的过程中,如何创新发展路径,更好地保护宝贵的工业遗存?《办法》提出,要对工业遗产实行分级、分类保护,鼓励在符合相关要求前提下,对工业遗产进行多元开发利用。“这是北京第一次明确工业遗产认定程序、保护管理、利用发展、监督管理的规范性文件。”北京市经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办法》涵盖了六方面、33条内容,保护管理是重中之重。”

  《办法》中所称的“北京工业遗产”,是指在北京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北京市经信局认定的工业遗存,包括物质遗存和非物质遗存。物质遗存包括厂房、车间、作坊、矿区等生产储运设施,与工业相关的管理和科研场所、其他生活服务设施及构筑物和机器设备、生产工具、办公用具、产品、档案等;非物质遗存包括生产工艺、规章制度、企业文化、工业精神等。
 
  北京拥有一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的典型实例,在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实践方面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例如,“798”变身大型艺术街区;首钢园“从火到冰”,成为“工业遗产”“奥运遗产”双遗产;怀柔水泥厂转为科学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