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领衔的“科普大合作格局”如何形成

  中评社北京10月20日电/据科技日报报导,走进武汉胜利街155号这幢百年历史建筑,“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映入眼帘。工作室内,醒目地张贴着40多张健康直播海报。随意扫描一张海报上的二维码,就能看到医学专家将健康科普知识娓娓道来。

  3年来,武汉市先后成立7个院士科普工作室,持续开展生命健康、自然教育、信息通信、农业科技、精密测量、智能制造、科学人文等领域的科普活动。

  日前,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党委书记王挺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市院士科普工作室开启了‘科协引导、院士领衔、行业支持、团队协作’的‘科普大合作格局’,正带动更多科技工作者参与到科普事业中来,为科普科创融合、区域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汇入新力量!”

  呼应需求,顶级专家做科普

  2020年8月,在武汉市科学技术协会(以下简称“武汉市科协”)支持下,全国首家由院士领衔命名的“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挂牌成立。

  “院士命名就是院士‘扛旗’,要发挥院士的引领带动作用,保证科普内容专业权威;意味着工作室要组织顶级专家队伍,经常性、有计划地做科普。”谈及工作室设计初衷,陈孝平院士这样表示。

  陈孝平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外科学系主任,2019年被评为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在中国科协举办的专场座谈会后,王挺建议他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做全国首个健康科普工作室,传播权威健康知识和科学精神。

  新冠疫情初期,病毒来势汹汹。对于如何预防,社会上众说纷纭。“医学专家必须应时而为!”正在谋划组建院士科普工作室的陈孝平主动联系武汉市科协负责人,建议组织医学专家工作团队,做好防疫抗疫科普工作。

  “陈孝平院士健康科普工作室”第一场活动,就是请时任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讲“防疫好习惯”。“权威专家发声,公众乐于接受,公筷和分餐制很快流行开来,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疫情传播。”作为工作室承办单位——武汉医学会的秘书长,黄晓刚至今记得,在这场直播里,张定宇特别提倡实行分餐制、使用公筷,减少疾病交叉感染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