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公交“畅”跑需迈几道坎?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日深入多地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城乡公交由于诸多因素叠加导致运营长期亏损,为了改变当前困境,公交公司纷纷开辟新业务:在公交场站安装充电桩面向社会车辆充电、购买车辆经营租车业务、公交车出租当“婚车”。但“业务创新”的实践结果并不乐观,部分公交公司仍然“负债前行”。
部分城乡公交运营状况不佳
城乡公交线路多、站点多,运行时间长、区域覆盖广,长期以来为群众出行提供诸多便利。不过记者近期深入多地调查发现,城乡公交空跑、亏损现象越发多见。
贵州某县目前只有一家公交客运公司。公司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目前公司共有员工80人,其中驾驶员56人,正常运行车辆43台,其中新能源车22台。从运营状况看,县城区域4条线+1条乡镇专线+1条订制专线,全年下来“难保本”。“驾驶员每人每月工资4300元左右,整个公司一年下来驾驶员工资要300万元,这是很大一笔开支,而实际上一天下来他们的毛收入也就1万元左右。除去油费电费等开支,一年下来收益可想而知。”这位负责人坦言,只能想方设法保运转。
近年来,这家公司拓展了一些业务,在全力做大“蛋糕”的基础上,争取弥补公交车运营产生的亏损。除了站台、车身广告外,这家公司于2017年购置了52台小型车辆,开展租车业务,虽然到现在共盈利600万元,但真正到账只有200万元。公司目前还有800多万元负债,下一步想要拓展新业务面临资金难题。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凯里市的一家公交公司,目前有公交车330多台,其中新能源车309台。公司有驾驶员590人,平均年龄42岁,流动性不大,他们每人每月工资4300元左右,非驾驶员工资普遍在3000元左右,人工工资一个月大约400万元。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每台车每天毛收入800多元,从今年前三季度运营来看,公司毛收入8000万元,亏损超千万元。
根据交通运输部最新数据,今年上半年我国完成城市客运量454.2亿人次,同比增长15%,其中完成城市公交客车客运量为198.65亿人次,同比增长只有4.6%。从今年初开始,陕西、黑龙江、河北等地陆续出现部分公交线路停运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