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楼市减辣 交投回归理性
大公报报导,笔者认为,当年楼价大跌,最主要是由“全民皆炒”的状况引致,当时银行借贷宽松,造就很多炒家,部分实力不足的炒家,在跌市中恐慌性抛售。由于当年银行的借贷利率非常高,短线炒家当然选择“要钱唔要货”,形成骨牌效应,楼价失控向下。
今天引发楼价下跌的因素,当然包括疫情打击的因素,但另一重点仍是利率不断上升。接连加息对部分置业人士有影响,但借贷利率相比起1997年,还是低得多,所以现时是心理影响大于实质影响。
楼价回稳指日可待
近期低价成交屡现,当中出货频繁的群体主要涵盖两组类别。既然说得上是“频繁出货”,这些当然是持货多的投资者。当接连加息,市况又滑落时,楼价蒸发了一截,而租金纵使上升亦不足以抵销增加的利息开支。所以,有资金压力的投资者会在所不惜地减持。此外,在本港置业的内地人,大部分都是没有承造按揭,所以当有资金需要时,亦不介意低价的出售物业,只望尽快取回资金作周转。
香港特区政府新一份施政报告终于推出减辣措施,为楼市带来一个新气象。虽然部分投资者仍须沽货套现,但在市场负面情绪逐步减退下,沽货行动就变得较为理性及有策略,减低对楼市的冲击,楼市回稳甚至转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