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网”,强劲赋能老工业基地千行百业
一批数字设施夯实基础,一批智能工厂建成运营,一批服务企业表现活跃,一批未来产业悄然布局……翻开沈阳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的成绩单,不仅有实体经济的提质升级,还有新兴动能的聚集成势。
传统制造赋能增效
沈阳铁西,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生产线上,不见工人挥汗如雨、忙碌异常,而是多台机器人各司其职、配合有序。一台长10多米、宽近3米的车辆底盘旁,两台装配机器人抓取轮胎,机械臂“工友”精准拧紧螺丝,很快就完成了轮胎安装。
“这样的智能机器人,公司各生产单元共有300多台。通过广泛应用人机协同技术,公司产能提升了11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了27%。”三一重型装备有限公司总裁办负责人孙曌介绍。
这是工业互联网的典型应用场景。记者近日走访发现,这张“网”在沈阳市的石油化工、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等领域大面积铺开,并且纵贯研发设计、加工制造、物流销售等环节,在助力制造业降本增效上大显身手。
位于沈阳市大东区的延锋(沈阳)座椅系统有限公司生产线上,随着机械手臂的传感器不停闪烁,座椅需要的小零件自动入库、出库。“车间能实现50%以上的生产作业指令自动下达到数字化设备,大大提高了效率。”公司总经理李哲说。
“沈阳市作为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城市之一,工业互联网在改造升级‘老字号’上有着明显功效。”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工业互联网服务专委会主任王国重说,如果说5年前的工业互联网还是“研产供销服”的单点应用,那么如今已向综合集成式延伸,形成平台化设计、智能化制造、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数字化管理等六大典型应用模式,“沈阳在这方面发力颇深,也收获颇多”。
目前,沈阳市5G基站实现全市重点区域、重点场所全覆盖,全市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数量达到13个,数量位居东北第一,全市已拥有9个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21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涉及能源、输配电、食品等多个领域。
去年,沈阳市聚焦“老原新”重点产业,引导制造业企业广泛开展数字化改造、智能化升级,积极组织推荐企业上报国家级、省级各类产业数字化项目150余个。以大东区为例,当地通过政策扶持,已推动57家企业上云用云,打造了21个制造业数字化应用场景,有效促进了实体经济降本、提质、绿色和安全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