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工匠人才“走红”新时代

  中评社北京10月12日电/据工人日报报导,“上级工会可以重点指导龙头企业等高成长性企业建立一批工匠孵化工作室,发挥工匠业务专长和技术优势,广泛开展业务培训、难点攻关等,带动更多技能人才快速成长。”10月10日,在中国工会十八大贵州代表团小组会议上,首钢水钢集团职工董事、工会副主席王海益代表分享了所在企业培育工匠人才的好做法,并提出建议。

  中国工会十八大报告提出,“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会场内,代表们热情高涨,围绕如何引领更多人走匠心筑梦、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分享经验、出谋划策。

  技术工人“走红”,技能之路越走越宽

  技术工人的成才之路越走越宽阔——这是会场上多位工匠代表的切身感受。

  “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充分激发产业工人的创造精神和奋进力量,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贡献。”大国工匠、全国劳动模范,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电焊班班长易冉代表在大会报告的这段文字下面画上了重重的一道线。

  从2000年走出技校大门的“小白”,到成为知名“女焊花”,易冉凭借高超的电焊技艺闯出了一片天地。她觉得自己有着生逢其时的幸运:“在这个重视技能人才的时代,我们才有机会实现技能报国的理想。”

  2011年,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在株洲市总工会支持下组建易冉领衔的劳模创新工作室。10多年来,工作室培养出电焊高级技师、技师和高级技工93人。

  “现在,技术工人越来越受重视,我将依托劳模工作室和自身的技术优势,继续加大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做好传帮带。”大国工匠,中石油西部钻探工程有限公司新技术推广分公司井下作业工具工、首席技师谭文波代表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