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多家港媒称发展才是保就业的钥匙
中评社香港4月27日电(记者 梁帆)特区政府昨公布“2022保就业”计划实施办法,本周五起接受申请,为期两周,预料首批资助将于下月初开始发放。多家港媒发表社评表示,有关举措可解企业压力,有助推动经济复苏,受到各界欢迎。但唯有使香港再出发,早日实现与内地通关,全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持续稳控疫情不反弹,才是稳经济、保就业的根本之道。
大公报发表社评认为,经济发展不能只看眼前,也要看长远,支出多而收入少,纵然金山银山也有耗尽的一天。公帑补贴不足恃,保就业要靠发展经济。控制疫情是经济复苏的关键。最近香港疫情得到控制,单是第一轮放宽限聚措施,饮食业已恢复七成生意;本地游重新开张,也为疫下重灾区的旅游业带来生机。香港疫情若能进一步受控,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放宽措施顺利落实,社会可望逐步恢复常态,百业可望重新兴旺起来。
大公报社评强调,客观事实说明,如果香港未能与内地恢复通关,就算所有限聚措施都取消,经济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复苏。若能同时恢复与内地、与国际通关,当然是最理想的状况。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与内地通关,肯定比与国际通关更重要。香港的未来在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十四五”规划确立了香港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角色和重要功能定位,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其实,外资之所以重视香港,看重的不是香港七百多万人的小市场,而是香港背后的十四亿人的庞大市场。
明报社评则表示,香港是国家外防输入的南大门,即使尚未跟内地免隔离通关,但跨境货车司机在深圳被检测出阳性要隔离,以及有港人到内地“逃疫”,成为多个城市外来输入个案的源头之一,这些都是本来应该为国家“守门把关”的职责。香港要控制疫情达到长治久安,必须认真检视动态清零的各种措施是否到位。
商报时评指出,保就业的主要目标是惠民生。每一名打工仔背后都有一个家庭,一人失业往往意味着一个家庭受影响。倘若他们得不到适切照顾,必然加剧民生困局,危害社会稳定。而另一目标是为疫后经济复苏保存元气。第五波疫情导致经济萧条,中小企无法如常经营之余,又要缴付高昂租金。倘若没有政府支援,抗逆能力较弱的中小企必然等不及疫情回落、经济复苏的一天。较早前当局已先后向市民派发新一轮消费券,并且放宽社交距离措施,目的是刺激零售市道,让企业逐步恢复正常经营,如今再实施新一轮保就业措施,肯定可以进一步帮助企业渡过第五波疫情造成的难关,为疫后经济反弹创造积极条件。
商报时评强调,保就业毕竟只是治标之道,若要达致全面经济复苏和社会复常,治本之策是疫情受控,甚或保持实现“动态清零”。事实上,我们在这一方面早就受过深刻教训——去年下半年疫情稳定,许多企业重新招聘人手,市民踊跃消费,结果带动全年经济录得6.4%增长。但当第五波疫情突然来袭,经济增长势头掉头向下,失业率再次回升。
中评社香港4月27日电(记者 梁帆)特区政府昨公布“2022保就业”计划实施办法,本周五起接受申请,为期两周,预料首批资助将于下月初开始发放。多家港媒发表社评表示,有关举措可解企业压力,有助推动经济复苏,受到各界欢迎。但唯有使香港再出发,早日实现与内地通关,全力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持续稳控疫情不反弹,才是稳经济、保就业的根本之道。
大公报发表社评认为,经济发展不能只看眼前,也要看长远,支出多而收入少,纵然金山银山也有耗尽的一天。公帑补贴不足恃,保就业要靠发展经济。控制疫情是经济复苏的关键。最近香港疫情得到控制,单是第一轮放宽限聚措施,饮食业已恢复七成生意;本地游重新开张,也为疫下重灾区的旅游业带来生机。香港疫情若能进一步受控,第二阶段、第三阶段放宽措施顺利落实,社会可望逐步恢复常态,百业可望重新兴旺起来。
大公报社评强调,客观事实说明,如果香港未能与内地恢复通关,就算所有限聚措施都取消,经济也不可能真正得到复苏。若能同时恢复与内地、与国际通关,当然是最理想的状况。如果鱼与熊掌不可兼得,那么与内地通关,肯定比与国际通关更重要。香港的未来在于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十四五”规划确立了香港在国家整体发展中的角色和重要功能定位,提供了无限的发展机遇。其实,外资之所以重视香港,看重的不是香港七百多万人的小市场,而是香港背后的十四亿人的庞大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