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东西部协作的广州探索
中评社北京10月13日电/据新华社报导,发源于云贵高原的珠江和部分发源于闽西山区的韩江,共同构成了广东省内的两大流域。一头是大山,一头是大海,大江的上下游,曾因资源禀赋不同,在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发展差异。如今,无论是东西部对口帮扶协作机制,还是革命老区城市与发达地区城市对口合作机制,都让山海得以“相连”,携手迈向共同富裕。
近日,记者从广东省会广州出发,先后深入其对口合作的福建龙岩市和对口协作的贵州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顺市、毕节市,瞭解广州与两地从“输血”到“造血”、从“帮扶”到“协作”,找到“共赢”增长点的故事。在我国转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新阶段,一张湾区连山区的“共富图”随之铺展开来。
产业协作:市场化机制下的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剪裁、缝纫、贴标……制衣的活计,43岁的蔡德梅干了十几年,工序不变、换了地方,心境大不一样。“从深圳回到老家贵州黔南州都匀市就业,一个月挣六千多块,还能照顾家庭,挺满足了。”蔡德梅说。
让200多个“蔡德梅”在家门口就业的服装厂,是广州与贵州的东西部协作项目。2018年以来,在广州市有关部门牵线下,总部位于广东的蒂菲尔服饰有限公司在都匀成立生产基地,五年营业额从300多万元增长到1亿元。
公司董事长徐任志算了一笔账:都匀的平均工资只有珠三角的六成,工厂平均电费也只有在广东的七成,东西部协作对生产线建设还有资金支持,优势不少。
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是最主要的成本。贵州是我国易地扶贫搬迁人数最多的省份。一边是大多集中安置的192万搬迁户的就业需求,一边是东部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用工需求,双方“一拍即合”。
记者瞭解到,去年,广州与协作地区共建了30个产业园区,引进200多家企业。企业用工成本降低,2万多名搬迁安置群众的就业得到优先解决,一举多得。
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贵州好山好水孕育了高品质的农副产品。但过去受生产规模小、运输成本高等因素影响,市场表现不佳,产业也难以形成规模。粤黔协作工作队广州组帮助当地在补产业链短板下功夫,通过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