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二共识”:定海神针与通关密码
中评社╱题:“‘九二共识’:定海神针与通关密码——写在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 作者:李义虎(北京),海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
【摘要】纪念“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首先要讲清楚它的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讲清楚它的本意和本相。任何解释都要符合历史事实,不能糊里糊涂地依从假象,不能任由某些人对历史事实选择性地进行裁剪,更不能任由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否定。讲清楚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的最好做法,是用“一中原表”(“一个中国,原版表述”)取代或覆盖其他各种说法。在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九二共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这就是:它具有定海神针和通关密码两大神功。所谓定海神针,就是“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既是大陆方面与国民党进行政治互动的共同基础,也是与岛内其他各个政治势力互动往来的共同基础;有了这个共同基础,就有两岸和平、台海稳定,就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谓通关密码,就是“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和维持政治互信的基础,是打破彼此政治僵局,让你过关通行、步入正道坦途的关键所在。关于“九二共识”,以前我们对其定海神针的作用强调的较多,现在还应该强调其通关密码的特殊功能。强调通关密码的重要功能,也需要大陆方面进一步发挥历史主动和进取精神,在解决难题方面展示春秋智慧。
今年是“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几个月来,两岸各界都举办了一些纪念活动和研讨会,尤其是大陆方面举办的这类活动比较多,出席层级和会议规格都很高,显示出罕见的重视程度。作为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作为两岸建立政治互信、进而进行高层政治互动的基石,“九二共识”曾经和已经发挥了极其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使两岸经济合作、社会交往甚至政治互动诸方面均取得过丰硕的而且实实在在的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自2016年5月民进党上台执政以来,由于其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发生动摇,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倒退,陷入程度非常严重的政治僵局;而且,由于民进党当局在岛内推行“渐进式台独”路线,大搞“去中国化”,且加大“倚美谋独”、“亲美抗中”力度,两岸间的敌对状态和敌意成分被人为加强。在此情形下,“九二共识”的未来命运如何,它是否能够继续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否能够确保即便在政党轮替的情况下也可让两岸之间建立起政治互信?可以说是备受瞩目。值此“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之际,两岸各界在怎样进行纪念和研讨,人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和警示,就是一个值得深度探讨和再度认知的重要课题。
一、“九二共识”: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
首先要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大本大源,包括讲清楚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和来龙去脉,讲清楚两岸关系的性质定位和演变特征,讲清楚“九二共识”达成时的原状,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原意,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任何解释都要符合历史事实和真相,不能糊里糊涂地依从假象,不能任由某些人对历史事实选择性地进行裁剪,更不能任由有别的企图心的人歪曲否定。30年以来,两岸关系经过了复杂演变,台湾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也已经变得复杂,岛内有些人在解读“九二共识”时把原意弄扭曲了,对“九二共识”已经不是按照本意和本相去认识了;而岛内年轻一代经过民进党认知战的洗脑过滤,基本上认为它幷不存在或只是大陆单方面的说法。所以,我们要回归大本大源,即: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经受权通过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从词义学来讲,“九二共识”作为一个简约概念和专有名词是由台湾方面有关人士先提出来的,2005年后它成为大陆方面对台政策的一个基本用语,当然,它也是国民党大陆政策的一个基本用语。“九二共识”的基本作用和主要功能是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1992年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它是两岸事务性谈判的共同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谈下去;后来则进一步发展、扩大成为整个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本身清晰地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和定位,即这是国内关系,是一国的内部事务,它可以是一种国内的特殊关系,但绝不是国际关系或中外关系。“九二共识”是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立场的共同表达,它的达成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是“求同存异”的智慧产物。“九二共识”不仅是我们与国民党政治互动的基础,也是我们同岛内其他政治势力建立互信、进而进行互动往来的基础。我曾在《中国评论》上发表过题为“九二共识,一中原表”的文章,①提出对“九二共识”的最好认知与解释就是“一中原表”,即“一个中国,原版表述”,提到原汁原味、完整的“九二共识”是“两点论加战略模糊”,“两点论”和“战略模糊”缺一不可。“两点论”的第一点就是坚持“一中”基本立场,第二点就是共同追求统一。当时海基会版本和海协会版本的原文都写了这两点,是双方所共同表达的,确实是有“共识”的,绝不是大陆单方面强加于台湾的,亦非大陆方面现在特意拿出来说事。
而且,“努力追求国家统一”甚至也是台湾海基会的版本先提出的,表明当时国民党当局还是坚持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的,而且这是与上世纪90年代初颁布的“国统纲领”的精神相一致的。但“一中原则”和追求统一这“两点论”虽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和主要内容,却也不能忽视“战略模糊”的存在,不能忽视它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或“政治涵义”,②海协会提出“不涉及”,海基会则提出“认知各有不同”,也就是双方对彼此暂时说不清楚、要说清楚就产生争执的问题先搁置起来,建立某种“模糊地带”,表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和诚意合作的态度,体现出了当时双方的政治智慧和谈判格局。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在“两点论”中只强调“一点”,甚至有人只说“体现一中原则”,不说“追求统一”,还有的人否定“战略模糊”,只提“两点论”。这些观点都是不甚全面的,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符合达成“九二共识”时的真实情况和完整原义。“两点论”是“九二共识”的两个基本点,是关于双方政策立场的基本内容。而由于两岸关系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确立“战略模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保留“战略模糊”的空间恰恰可以发挥一种独特的促谈与沟通功能,事实上,它在两岸协商谈判中确实发挥了特有的粘合作用,在两岸关系整体发展中也具有独到的促进功能。所以,我提出用“一中原表”取代各种纷繁复杂的说法,就是把海协会、海基会两个版本的原话都一概摆放出来,取由简而繁而弃由繁而简的路径(而非相反,原来便是相反的路径),为的是一清二楚,不出枝杈,不生歧义,谁也否定不了,谁也歪曲不了。正因为如此,“一中原表”具有多方面的功用:既使“两点论”明白凸显,又让“战略模糊”自然归位而彰显其本义;同时,它还超越了(绝非认可)“一中各表”,也覆盖了(或收容了)“九二历史事实”及其类似说法。总之,“九二共识”的全部含义是“坚持一个中国“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两点加“战略模糊”,两点既非一点,也不排斥“战略模糊”;但也不能藉“战略模糊”否定和扭曲“九二共识”。只要兼顾到这两个方面,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就会获取智慧和能力。
再有,现在“历史经纬”这个说法很流行。面对重大历史问题,在采取重大行动前,一定要讲清楚历史经纬。“九二共识”的历史经纬除了前面所说的大本大源之外,也要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历史功效、历史作用。要从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两岸关系40年来的演变过程、深刻背景上理解“九二共识”已经发挥出的历史作用,理解它仍然具有的巨大潜力。这是我们争取主动,掌握认知战的主导权、话语权的必要条件。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从两岸关系发展40多年、“九二共识”达成30年以来的历史脉络看,“九二共识”跟“一国两制”事实上都是大陆方面为推动两岸关系顺利发展,实现两岸双方的历史性和解,促进国家和平统一而主动做出的重大让步,体现了为合理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和耐心,而不是民进党当局和一些“台独”分子所说的“统战阴谋”、“语意陷阱”。事实上,“一国两制”的参照物很清楚,就是“一国一制”,不愿意“一国两制”难道愿意回到“一国一制”吗?“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内部在制度分配和制度安排上的重大创新,就是你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一套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乃至于政治运作架构;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谁战胜谁的旧式逻辑,终止了制度之争方面我胜你亡的零和游戏(必须打倒那种);而是要实行两种不同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和平共处,幷且用和平方式和手段解决彼此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共同规划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江八点”③)。而“九二共识”具有它的天然重要性、甚至是唯一性,就是“你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它就像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空气一样,它在时你感觉不到它,熟视无睹、“(呼)吸以为常”,但不要它,你就会窒息而死。而且,从概率来讲,你不要它,它就再也回不来了。如果换成积极角度来说,“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内涵方面保持了相当的“战略模糊”,甚或可以说是保留了一个重大的争议,是以“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促进谈判的优选方式,但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则是大陆方面对台湾方面公权力的承认,是在两岸间公权力互动上的相互默契,这对大陆而言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妥协。当然,必须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跟“一国两制”根本不是一回事,蔡英文偷梁换柱,把二者混淆起来,完全是别有用心,甚至是恶毒的政治话术;但我们从正面强调,在为解决问题时做出让步、甚至妥协方面,二者的精神有类似之处,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历史进步的范例。对此,现在大陆方面尤其要主动讲,对台湾社会、台湾青年、国际舆论都要讲,对自己人也得讲清楚。在“认知战”条件下更要讲,不要陷进台湾的话语陷阱里。这样,两岸关系发展倒退、遭到破坏,是谁的责任就清楚了。
二、如何对待“九二共识”:民进党、国民党和李登辉
藉助30周年纪念的重要契机,我们要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对“九二共识”本身“摆事实,讲道理”,这自然也包括对扭曲和否定“九二共识”的错误论调进行深度反驳;而且,要追寻错误论调的源头根脉,从总根子上解决问题。
就岛内政治势力而言,其对“九二共识”的解读存在着两类错误论调,一类是民进党方面对它的否定,主要有三种否定的形式:一是直接彻底否定、全面污名,包括对“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对其核心意涵、主要内容及表述形式,都一概不予承认。二是玩弄所谓“新共识”的花样,通过偷换概念实际上否定“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或真正内涵。或者用“九二精神”、“九二香港会谈之基础”及“九二历史事实”等取代或替换“九二共识”,④将“九二共识”的本意和内容空心化、虚置化和歪曲化;或者设置单方面的前提条件提出所谓“新共识”以堵住承认“九二共识”的空间。三是把“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捆绑在一起,以此误导民意,混淆视听,破坏“九二共识”的声誉,将其彻底打入冷宫。另一类是国民党方面对“九二共识”的扭曲,也主要有两种形式:最典型的是“一中各表”,实际上1992年11月两会达成共识后不久,台湾有关报纸就以类似于“标题党”的形式提出了“一中各表”这样的说法,⑤结果后来渐渐地被国民党领导层接受了。因此,这个说法甚至比“九二共识”这个名词出现得还早。⑥长期以来,国民党乃至蓝营多数政党和派系均以“一中各表”作为其大陆政策的主要论述用语,几乎与“九二共识”幷驾齐驱,由此围绕“一中各表”衍生出来多种脱离“九二共识”原意的说法。近年来,在国民党内又出现若干更为扭曲的说法,如“过时论”、“抛弃说”,特别是最近有人将“九二共识”说成是“没有共识的共识”,用李登辉式的腔调、民进党式的语言歪曲“九二共识”,这更是完全错误的观点,既违背了自己之前的主张,又无助于国民党提出有效的两岸政策论述。对此,我们都要从理论、政策与实践上予以反驳回击,回归“九二共识”原本的真相,幷在此基础上找到重建两岸政治互信的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多年来围绕“九二共识”的学术性和政策性探讨,大陆方面和一些台湾学者都秉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尊重历史事实,不忘初心,反对藉故遮盖原始真相,特别是反对那种故意歪曲、藉机篡改和实质否定真相原意的“岛内版”历史虚无主义,用大量历史材料和当事人现身说法等形式,对“九二共识”的大本大源、历史经纬进行了细致梳理和深度研究,还原了“九二共识”的本来面貌、初心使命、真实内容和全部含义。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完善和发展“九二共识”的建议,希望两岸关系在无论谁在岛内当政的情况下都能继续获得发展。
三、“九二共识”的两大功能:定海神针和通关密码
从30年以来的历史经验看,“九二共识”存在两个巨大的功能,一个是定海神针,一个是通关密码。所谓定海神针,就是“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是“两岸关系之锚”,“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正反两个方面的事实都证明,凡是台湾当政者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关系发展就具备共同政治基础,就能让两岸和平、台海稳定,两岸关系就能有大发展的历史机遇。例如,在“九二共识”达成后不久的1993年4月,两岸两会成功举行举世瞩目的两岸两会最高首长会谈——“汪辜会谈”,达成四项重要协议,极大推动了上世纪90年代多个年头的两岸关系发展,当时的两岸最高领导人对此都给予了非常高的评价(江泽民:“标志着两岸关系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李登辉:“是两岸关系发展中的里程碑”)。2005年4月,连战主席率领中国国民党代表团访问大陆,国共两党领导人举行了时隔60年的历史性会谈。在所发表的“胡连会”新闻公报中,两党共同发布“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强调双方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推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两岸关系发展注入了一股难得的活水。2008年5月,马英九上台执政,不仅明确宣示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还将“九二共识”纳入党纲,强调这是“国民党推动两岸关系的关键依据”。由此,带来了台海和平稳定的“黄金时期”,两岸关系出现重大积极变化。这段时期出现了至今仍让人称道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局面,呈现出大发展、大交流、大合作的场面。2015年11月,在“九二共识”的基础上,两岸最高领导人举行首次面对面会晤,开启60年以来两岸关系发展史的崭新篇章,特别是在高层政治交往方面取得重要突破,开辟了两岸关系发展的新空间。也就是说,有了“九二共识”这个共同政治基础,两岸关系就会变得好,而且可以好上加好,就能大幅度发展,就能取得丰硕成果,就能呈现有人想要的“春暖花开”;不仅两会可以展开系列商谈,而且两岸最高领导人见面会商这种“过去不可能办的大事”也不在话下。
但是,如果没有这个共同政治基础,或这个基础遭到破坏损害,两岸关系就会停滞倒退,台海地区就会动荡不安,和平稳定就会遭到严重破坏,甚至整个形势就会变得越来越糟糕。事实恰恰如此,在2000年至2008年陈水扁主政和2016年以来蔡英文主政的两个时期内,由于他们都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不复存在,双方关系都跌入高度紧张的境地,彼此间的对抗性成分不断加剧,台海地区出现了大量不确定性因素,沿着“复杂严峻——更加复杂严峻——依然更加复杂严峻”的负面螺旋持续演变。现在,观察民进党当局大陆政策的重点,仍然是其对待“九二共识”的态度。这几年以来,民进党当局逆历史潮流而动,在大陆方面多次喊话的情况下仍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而且其在岛内大力推行“渐进式台独”路线和“去中国化”,奉行反中抗中的政策,对外强化“倚美谋独”、挟洋自重,致使两岸关系在政治、经济、人员往来等诸多方面都发生倒退现象,不仅两岸间官方半官方的联系中断,而且民间交流交往也受到极大的限制。蔡英文上台后曾经刻意强调其大陆政策是“维持现状”,但由于她对“九二共识”的态度越来越恶劣,且不断加码升级抗中政策幷付诸具体做法,实际上已经单方面破坏了两岸关系的现状,甚至导致两岸关系面临全面恶化的前景。正如海协会会长张志军曾指出的:大陆已经多次表明,是否接受“九二共识”,关系到两岸关系的根本性质,是检验民进党当局所谓“善意”的试金石。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双方的接触交往就不存在障碍,两岸关系才能春暖花开。如果仍然企图绕过“九二共识”,制造两岸缓和假象,是行不通的,也欺骗不了世人。⑦他还强调,没有这个定海神针,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甚至彻底倾覆。⑧
关于“九二共识”,以前我们对其定海神针的作用强调得较多,现在还应该强调其通关密码的特殊功能。前面说过,定海神针意指“九二共识”作为两岸关系共同政治基础这样的无可替代的地位作用,通关密码则强调它在建立两岸政治互信方面发挥的关键性作用,也就是说它是达成和维持两岸政治互信的基础。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就可以取得彼此间的信任和均等对待;而有了政治互信,不仅能迅速(恢复)建立起双方之间的正常关系,而且能够进行持续的良性政治互动。国台办发言人最近表示,“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就是两岸相互尊重、平等协商的政治基础”。30年来的事实和经验证明,一旦对“九二共识”表态承认,它就可以立即发挥功效,打通两岸关系发展的任督二脉,不仅可以使两岸关系摆脱恶性循环,消除敌对和敌意,而且能够开启两岸关系积极发展的良好局面,在各个方面和各个领域取得广泛的成果。例如2008年5月至2016年4月底的两岸关系便是最好的实例,那个时期两岸两会复谈,大陆国台办和台湾陆委会建立了常态化联系沟通机制,双方开通了联系热线,期间两岸一共签订23项协议,不仅两岸关系在整体上获得快步发展,而且在各个功能性领域的两岸交流合作取得重大进展,尤其是在两岸经贸和人员往来方面成果显着,给台湾民众带来了极大的实惠和便利。就今后来说,如果岛内执政者能够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就可以再次重现“2008—2016”这样的“8年黄金时期”,而且还会有更大的发展和更多的成果;因为台湾方面想要解决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无论是两岸经贸发展和两岸经济合作,包括ECFA的延续,还是“国际空间”问题,抑或是军事安全互信等问题,都因有了政治互信而能得到合理的解决,各种各样的诉求都能得到满足。2012年岛内领导人大位选举、2018年韩国瑜的高雄市长选举,曾被视为对“九二共识”的公投,而结果均是国民党方面取得胜利。但这幷不应该单单被说成是国民党的胜利,因为在本质上,是“九二共识”能给台湾民众带来最想要的台海和平稳定,能使台湾民众的根本利益诉求得到保障和满足,能使台湾经济发展获得最佳环境,当这些因素充分移情到认同和支持“九二共识”的候选人身上时,也能使其当选有很大的胜算。所以,凡是当人们足以看透事情的本质时,就自然会做出正确的抉择。
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对民进党当局而言,承认和接受“九二共识”,实际上也是其所号称的“维持现状”政策在推行时成本最低、也最简约省事的选择,也是其大陆政策能够取得重要成就的所在。⑨可是,反观民进党当局这些年来在“九二共识”面前采取的是反历史主义和反功能主义立场,拒不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竟然无视“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的根本作用和巨大功能,“一手关闭了两岸平等协商的大门”,“根本就没有缓解当前台海紧张形势,以和平方式化解政治分歧的诚意”。⑩其结果,则是前文所说的给两岸关系和岛内民众都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和利益损失,也使民进党的大陆政策陷入刻意对抗但幷无前途的窠臼。因此,我们所说的识时务者,其实是既要认识到“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更要认识到它的重要价值和实际功能。毋宁说,通关密码的作用功能,就是“九二共识”能够使你很快过关通行,步入稳步前行的坦途;就是它能够给你找到出路,提供方便,还能提高你的bargain资本和实力。一句话,通则灵,通则有“春暖花开”。两岸关系发展到今天,经验教训都证明,民进党当局绕不开“九二共识”,这是必答题,而非选择题;执迷不悟者只会画地为牢、自陷困顿。蔡英文在佩洛西窜台事件后提出要跟大陆对话,但关键还是要放弃“一中一台”的立场,真心面对“九二共识”,走上承认“九二共识”、认同其核心意涵的捷径和坦途。
正是有鉴于此,不少政界人物和专家学者纷纷用“打破两岸僵局的解方”、“破解当前两岸僵局的不二法门”、“两岸关系的总开关”等来形容比喻“九二共识”的巨大功能,这些比喻性说法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作为通关密码的实效逻辑。当然,对于大陆方面而言,和平对话和政治协商的大门始终敞开,能否与对方建立良性政治互动,前提是要看岛内执政者能否接受“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只要回到“九二共识”或“九二共识”及其核心意涵,就可以找到破解空间,就可以进行对话或协商谈判。当然,强调通关密码的重要功能,也需要大陆方面进一步发挥历史主动和进取精神,在解决难题方面展示春秋智慧。本文认为,在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要想让“九二共识”通关密码的作用充分而有效发挥出来,应该做到两点:第一,双方共同回到“一中原表”,“一中原表”真实反映了“九二共识”的原状原貌、历史经纬,完整呈现“两点论”加“战略模糊”,不多不少,不增不减,正宗原装;第二,在此前提下,“九二共识”本身也需要发展和深化,关键在于充分体现出“九二共识”在两岸政治互动时的包容性,在沟通过程中的灵活性,也在于使“及其核心意涵”这后一句话活泼化,因为所谓“及其核心意涵”这个表述幷非一个简单的措辞,而是内含通关密码。今后,在坚持“九二共识”既定立场的前提下,凡是符合、体现或内含“核心意涵”的新概念、新表述均可拿出来对话讨论,切中者即可迎纳。也就是说,在捍卫和护持“九二共识”定海神针的地位作用的同时,可以更多地发挥其通关密码的作用功能,为的是打破目前的两岸政治僵局,让两岸关系重新焕发出和平发展的稳固势头。
注释:
①李义虎:“‘九二共识,一中原表’——辩证论析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问题”,香港《中国评论》月刊2021年5月号。
②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或政治涵义,有的时候也使用“内涵”或“政治内涵”等说法。
③“江八点”的第三点提议:“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幷达成协议。在此基础上,共同承担义务,维护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幷对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进行规划。”
④前两种说法来自于2000年上台后不久的陈水扁,后一种说法来自于现民进党当局的蔡英文。
⑤值得指出的是,在台湾媒体上和国民党方面,所谓“一中各表”的说法均经历了“一个中国内涵,各自表述”到“一个中国,各自表述”,最后简化为“一中各表”的变化过程。
⑥张俊威、李义虎:“‘九二共识’核心内涵的正确认知:有关‘一中各表’论的重点剖析”,台湾研究2022年第2期。
⑦“两会声音:民进党当局企图绕开‘九二共识’行不通”,央广网2021年3月9日。
⑧“特稿:‘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定海神针和打破僵局的解方”,新华社2020年11月17日。
⑨李义虎:“‘九二共识’是蔡英文的必答题”,环球时报2016年5月16日。
⑩“国台办:民进党当局顽固谋‘独’的政治本性难以掩盖”,新华社2022年9月14日。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2年11月号,总第299期)
中评社╱题:“‘九二共识’:定海神针与通关密码——写在达成‘九二共识’30周年” 作者:李义虎(北京),海协会理事、北京大学台湾研究院院长/教授
【摘要】纪念“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首先要讲清楚它的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讲清楚它的本意和本相。任何解释都要符合历史事实,不能糊里糊涂地依从假象,不能任由某些人对历史事实选择性地进行裁剪,更不能任由别有用心的人歪曲否定。讲清楚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的最好做法,是用“一中原表”(“一个中国,原版表述”)取代或覆盖其他各种说法。在30年来两岸关系发展的过程中,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都证明,“九二共识”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功能,这就是:它具有定海神针和通关密码两大神功。所谓定海神针,就是“九二共识”是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既是大陆方面与国民党进行政治互动的共同基础,也是与岛内其他各个政治势力互动往来的共同基础;有了这个共同基础,就有两岸和平、台海稳定,就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所谓通关密码,就是“九二共识”是两岸双方建立和维持政治互信的基础,是打破彼此政治僵局,让你过关通行、步入正道坦途的关键所在。关于“九二共识”,以前我们对其定海神针的作用强调的较多,现在还应该强调其通关密码的特殊功能。强调通关密码的重要功能,也需要大陆方面进一步发挥历史主动和进取精神,在解决难题方面展示春秋智慧。
今年是“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几个月来,两岸各界都举办了一些纪念活动和研讨会,尤其是大陆方面举办的这类活动比较多,出席层级和会议规格都很高,显示出罕见的重视程度。作为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作为两岸建立政治互信、进而进行高层政治互动的基石,“九二共识”曾经和已经发挥了极其重要、无可替代的作用,极大地推动了两岸关系发展,使两岸经济合作、社会交往甚至政治互动诸方面均取得过丰硕的而且实实在在的成果。但令人遗憾的是,自2016年5月民进党上台执政以来,由于其不承认、不接受“九二共识”,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发生动摇,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倒退,陷入程度非常严重的政治僵局;而且,由于民进党当局在岛内推行“渐进式台独”路线,大搞“去中国化”,且加大“倚美谋独”、“亲美抗中”力度,两岸间的敌对状态和敌意成分被人为加强。在此情形下,“九二共识”的未来命运如何,它是否能够继续作为两岸关系发展的共同政治基础,是否能够确保即便在政党轮替的情况下也可让两岸之间建立起政治互信?可以说是备受瞩目。值此“九二共识”达成30周年之际,两岸各界在怎样进行纪念和研讨,人们从中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启发和警示,就是一个值得深度探讨和再度认知的重要课题。
一、“九二共识”:大本大源和历史经纬
首先要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大本大源,包括讲清楚台湾问题的历史由来和来龙去脉,讲清楚两岸关系的性质定位和演变特征,讲清楚“九二共识”达成时的原状,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原意,也就是本来的意思。任何解释都要符合历史事实和真相,不能糊里糊涂地依从假象,不能任由某些人对历史事实选择性地进行裁剪,更不能任由有别的企图心的人歪曲否定。30年以来,两岸关系经过了复杂演变,台湾政治生态和社会结构也已经变得复杂,岛内有些人在解读“九二共识”时把原意弄扭曲了,对“九二共识”已经不是按照本意和本相去认识了;而岛内年轻一代经过民进党认知战的洗脑过滤,基本上认为它幷不存在或只是大陆单方面的说法。所以,我们要回归大本大源,即:1992年,大陆海协会和台湾海基会经受权通过10月香港会谈及其后一系列函电往来,达成了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后来被概括为“九二共识”。从词义学来讲,“九二共识”作为一个简约概念和专有名词是由台湾方面有关人士先提出来的,2005年后它成为大陆方面对台政策的一个基本用语,当然,它也是国民党大陆政策的一个基本用语。“九二共识”的基本作用和主要功能是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1992年及其之后的一段时间它是两岸事务性谈判的共同基础,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谈下去;后来则进一步发展、扩大成为整个两岸关系的共同政治基础。“九二共识”本身清晰地界定了两岸关系的性质和定位,即这是国内关系,是一国的内部事务,它可以是一种国内的特殊关系,但绝不是国际关系或中外关系。“九二共识”是双方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立场的共同表达,它的达成是双方平等协商的结果,是“求同存异”的智慧产物。“九二共识”不仅是我们与国民党政治互动的基础,也是我们同岛内其他政治势力建立互信、进而进行互动往来的基础。我曾在《中国评论》上发表过题为“九二共识,一中原表”的文章,①提出对“九二共识”的最好认知与解释就是“一中原表”,即“一个中国,原版表述”,提到原汁原味、完整的“九二共识”是“两点论加战略模糊”,“两点论”和“战略模糊”缺一不可。“两点论”的第一点就是坚持“一中”基本立场,第二点就是共同追求统一。当时海基会版本和海协会版本的原文都写了这两点,是双方所共同表达的,确实是有“共识”的,绝不是大陆单方面强加于台湾的,亦非大陆方面现在特意拿出来说事。
而且,“努力追求国家统一”甚至也是台湾海基会的版本先提出的,表明当时国民党当局还是坚持谋求国家统一的立场的,而且这是与上世纪90年代初颁布的“国统纲领”的精神相一致的。但“一中原则”和追求统一这“两点论”虽是“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和主要内容,却也不能忽视“战略模糊”的存在,不能忽视它所具有的重要功能。关于一个中国的“涵义”或“政治涵义”,②海协会提出“不涉及”,海基会则提出“认知各有不同”,也就是双方对彼此暂时说不清楚、要说清楚就产生争执的问题先搁置起来,建立某种“模糊地带”,表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和诚意合作的态度,体现出了当时双方的政治智慧和谈判格局。现在的问题是,有些人在“两点论”中只强调“一点”,甚至有人只说“体现一中原则”,不说“追求统一”,还有的人否定“战略模糊”,只提“两点论”。这些观点都是不甚全面的,也是不正确的,因为它不符合达成“九二共识”时的真实情况和完整原义。“两点论”是“九二共识”的两个基本点,是关于双方政策立场的基本内容。而由于两岸关系所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确立“战略模糊”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必须的;保留“战略模糊”的空间恰恰可以发挥一种独特的促谈与沟通功能,事实上,它在两岸协商谈判中确实发挥了特有的粘合作用,在两岸关系整体发展中也具有独到的促进功能。所以,我提出用“一中原表”取代各种纷繁复杂的说法,就是把海协会、海基会两个版本的原话都一概摆放出来,取由简而繁而弃由繁而简的路径(而非相反,原来便是相反的路径),为的是一清二楚,不出枝杈,不生歧义,谁也否定不了,谁也歪曲不了。正因为如此,“一中原表”具有多方面的功用:既使“两点论”明白凸显,又让“战略模糊”自然归位而彰显其本义;同时,它还超越了(绝非认可)“一中各表”,也覆盖了(或收容了)“九二历史事实”及其类似说法。总之,“九二共识”的全部含义是“坚持一个中国“和“努力谋求国家统一”这两点加“战略模糊”,两点既非一点,也不排斥“战略模糊”;但也不能藉“战略模糊”否定和扭曲“九二共识”。只要兼顾到这两个方面,我们推动两岸关系向前发展,就会获取智慧和能力。
再有,现在“历史经纬”这个说法很流行。面对重大历史问题,在采取重大行动前,一定要讲清楚历史经纬。“九二共识”的历史经纬除了前面所说的大本大源之外,也要讲清楚“九二共识”的历史功效、历史作用。要从台湾问题的来龙去脉,两岸关系40年来的演变过程、深刻背景上理解“九二共识”已经发挥出的历史作用,理解它仍然具有的巨大潜力。这是我们争取主动,掌握认知战的主导权、话语权的必要条件。上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1992年两岸两会达成“九二共识”。从两岸关系发展40多年、“九二共识”达成30年以来的历史脉络看,“九二共识”跟“一国两制”事实上都是大陆方面为推动两岸关系顺利发展,实现两岸双方的历史性和解,促进国家和平统一而主动做出的重大让步,体现了为合理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和耐心,而不是民进党当局和一些“台独”分子所说的“统战阴谋”、“语意陷阱”。事实上,“一国两制”的参照物很清楚,就是“一国一制”,不愿意“一国两制”难道愿意回到“一国一制”吗?“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内部在制度分配和制度安排上的重大创新,就是你仍然可以保留自己的一套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乃至于政治运作架构;这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意识形态领域谁战胜谁的旧式逻辑,终止了制度之争方面我胜你亡的零和游戏(必须打倒那种);而是要实行两种不同制度及其运作方式的和平共处,幷且用和平方式和手段解决彼此间的历史遗留问题,共同规划两岸关系的未来发展(“江八点”③)。而“九二共识”具有它的天然重要性、甚至是唯一性,就是“你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它就像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基本需求空气一样,它在时你感觉不到它,熟视无睹、“(呼)吸以为常”,但不要它,你就会窒息而死。而且,从概率来讲,你不要它,它就再也回不来了。如果换成积极角度来说,“九二共识”在一个中国内涵方面保持了相当的“战略模糊”,甚或可以说是保留了一个重大的争议,是以“求同存异”的政治智慧促进谈判的优选方式,但在更深层的意义上,则是大陆方面对台湾方面公权力的承认,是在两岸间公权力互动上的相互默契,这对大陆而言应该是非常重要的妥协。当然,必须强调的是,“九二共识”跟“一国两制”根本不是一回事,蔡英文偷梁换柱,把二者混淆起来,完全是别有用心,甚至是恶毒的政治话术;但我们从正面强调,在为解决问题时做出让步、甚至妥协方面,二者的精神有类似之处,是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动历史进步的范例。对此,现在大陆方面尤其要主动讲,对台湾社会、台湾青年、国际舆论都要讲,对自己人也得讲清楚。在“认知战”条件下更要讲,不要陷进台湾的话语陷阱里。这样,两岸关系发展倒退、遭到破坏,是谁的责任就清楚了。
二、如何对待“九二共识”:民进党、国民党和李登辉
藉助30周年纪念的重要契机,我们要做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就是对“九二共识”本身“摆事实,讲道理”,这自然也包括对扭曲和否定“九二共识”的错误论调进行深度反驳;而且,要追寻错误论调的源头根脉,从总根子上解决问题。
就岛内政治势力而言,其对“九二共识”的解读存在着两类错误论调,一类是民进党方面对它的否定,主要有三种否定的形式:一是直接彻底否定、全面污名,包括对“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对其核心意涵、主要内容及表述形式,都一概不予承认。二是玩弄所谓“新共识”的花样,通过偷换概念实际上否定“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或真正内涵。或者用“九二精神”、“九二香港会谈之基础”及“九二历史事实”等取代或替换“九二共识”,④将“九二共识”的本意和内容空心化、虚置化和歪曲化;或者设置单方面的前提条件提出所谓“新共识”以堵住承认“九二共识”的空间。三是把“九二共识”与“一国两制”捆绑在一起,以此误导民意,混淆视听,破坏“九二共识”的声誉,将其彻底打入冷宫。另一类是国民党方面对“九二共识”的扭曲,也主要有两种形式:最典型的是“一中各表”,实际上1992年11月两会达成共识后不久,台湾有关报纸就以类似于“标题党”的形式提出了“一中各表”这样的说法,⑤结果后来渐渐地被国民党领导层接受了。因此,这个说法甚至比“九二共识”这个名词出现得还早。⑥长期以来,国民党乃至蓝营多数政党和派系均以“一中各表”作为其大陆政策的主要论述用语,几乎与“九二共识”幷驾齐驱,由此围绕“一中各表”衍生出来多种脱离“九二共识”原意的说法。近年来,在国民党内又出现若干更为扭曲的说法,如“过时论”、“抛弃说”,特别是最近有人将“九二共识”说成是“没有共识的共识”,用李登辉式的腔调、民进党式的语言歪曲“九二共识”,这更是完全错误的观点,既违背了自己之前的主张,又无助于国民党提出有效的两岸政策论述。对此,我们都要从理论、政策与实践上予以反驳回击,回归“九二共识”原本的真相,幷在此基础上找到重建两岸政治互信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