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晓霖:俄乌冲突的前世今生
中评社北京4月24日电(实习记者 张睿涵)4月22日同济大学社会科学前沿讲座邀请了前新华社记者、环球时报总编辑、现任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讲解俄乌局势的溯源、现状和前景。
马晓霖认为,俄乌冲突实际上是一段漫长的历史问题。俄罗斯、乌克兰和立陶宛、波兰等国都起源于维斯瓦河谷,也就是斯拉夫人的故乡。13世纪起,乌克兰先后被金帐、波兰和立陶宛统治。1547年,伊凡四世时,莫斯科公国改为沙皇俄国。1654年,沙俄击败波兰-立陶宛王国,吞并东乌克兰。1721年,彼得一世称帝,走上侵略扩张之路。1772年彼得一世称帝后,俄三次参与瓜分波-立王国,并吞西乌克兰。1783年,克里米亚汗国由奥斯曼帝国控制转并沙俄。
马晓霖介绍,一战末期沙俄帝国即将崩溃之际,“二月革命”爆发,维也纳推动乌克兰人独立,威尔逊主义赋能。1922年,“乌克兰苏维埃”加入苏联。1932年,500万乌克兰人死于大饥荒,精英遭遇斯大林的政治清洗。二战爆发前,犹太人、波兰人、乌克兰种族相互仇杀。战后,国家与人民再造、领土重组和民族迁徙,在斯大林的刻意运作下,波兰整体西迁。1954年,赫鲁晓夫划克里米亚半岛给乌克兰。1991年,苏联解体,民族和土地。1992年,独联体成立,签约划界,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两千多万俄罗斯人分散在其它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为今天的民族冲突造成了极为复杂的历史根源。
他续指,苏联解体后,前苏联的东欧集团改弦易帜,但俄罗斯在叶利钦时期十年苦恋西方未果,西方持续东扩,俄罗斯情感强烈受挫,利益持续受损。加之俄罗斯民族主义回潮,俄罗斯人大民族主义和对于苏联时期大国地位的追求成为新的政治时尚。所有的这些因素都推动了俄罗斯人在21世纪20年代开始对北约和西方世界的战略反击,也可以说来算冷战后的30年总账。
马晓霖将俄罗斯和北约的关系概括为“求爱不成反目成仇”。1991、2000、2003、2008,俄罗斯四次申请加入北约未果。期间双方仍接触、达成了一系列合作。1991年,北公与俄罗斯建立北大西洋合作委员会,确立冷战后的大关系。1994年,俄罗斯加入和平伙伴关系计划,后续与北约签署多项合作协议(如《北约与俄罗斯相互关系、合作与安全基础文件》)。2002年,俄罗斯-北约理事会成立,此后双方在打击恐怖主义、阿富汗以及武器不扩散等领域展开合作。
“但自2005年东欧一系列国家发生颜色革命后,俄罗斯的恐惧感越来越强。危机感积累到到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北约决定暂停与俄所有合作,仅维持北约-俄罗斯理事会。北约不承认乌东独立地位和俄罗斯对克里米亚主权,俄罗斯也未停止俄乌边境军事行动。”
马晓霖表示,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沦丧始于斯大林防线于1990年变更。苏联解体后叶利钦的防线一退再退,北约东扩致使其1999年和2004年两次变更,最后只剩下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这一线,这已经到了普京的最后底线。
马晓霖指出,美欧的西方势力向俄罗斯的挤压是双重的:政治和经济上的欧盟东扩和军事安全上的北约东扩。欧盟东扩经历五轮,乌克兰在14年与欧盟签订了一系列一体化协议或被认为是第六轮。欧亚力量严重失衡,东扩后欧盟全球人口、GDP占比分别达6%、21.41%。俄经济沦为三流国家,外交和文化影响力大幅度衰减。西方对俄形成巨大政治、社会、经济和安全压力,欧亚力量失衡且引发俄危机感。北约东扩同样也有五轮,波兰、捷克匈牙利、爱沙尼亚等国先后加入北约。欧洲完全孤立俄罗斯,俄罗斯已然成为孤岛。
马晓霖说,2008年8月8日,受邀参加北京奥运会的俄罗斯总统普京下令炮打格鲁吉亚,这一天意味着俄罗斯要用枪炮改写地缘版图,反制格鲁吉亚携枪投敌、倒向西方。后来数次纳卡冲突也决定了各国各地区在立场上的选择。
他指出,在众独联体的颜色革命中,“橙色革命”是分水岭。2004年前,俄乌保持睦邻友好,乌克兰“橙色革命”爆发后,优先科执政,亲美亲欧,寻求加入欧盟北约,与俄就克里米亚军事基地产生激烈摩擦,为今天俄乌冲突埋下伏笔。
马晓霖表示,2005年,“俄乌斗气”是摩擦爆发点。俄罗斯供乌天然气价格翻倍;乌克兰要求分阶段涨价,并提高了俄欧管道过境费。2013年11月,亚努科维奇暂缓与欧盟联合协议,转与俄开展经济合作,引发反对派和被愚弄的民众的大抗议。2014年2月,亚努科维奇政府被迫下台,乌东与克里米亚大规模暴乱,军队倒戈。随后,克里米亚加入俄联邦,顿巴斯地区顿涅茨克和卢甘斯克宣布独立,乌克兰内战彻底爆发。2014年6月,波罗申科签署欧盟“联系国”协定,以期加入。2015年2月,俄乌法德在明斯克谈判,乌各方停火,乌东冲突延续。
马晓霖说,美俄在合作解决叙利亚问题后,双方战线再次东移,转回传统的欧洲博弈线。2019年,基辅爆发大规模抗议活动,反对向俄罗斯“投降”。2021年全线紧张对峙,6月北约将反导部署至波兰和罗马尼亚。2021年10月,北约削减俄外交官名额,勒令离境。乌克兰指控俄罗斯集结重兵预谋入侵“冬季攻势”。北约威胁将考虑把核武器部署到东欧。然而拜登政府撤出在乌外交人员,以示不直接干涉。
俄罗斯态度也逐步强硬,普京宣布将于2022年初列装9马赫新型超高音速导弹。10月下旬,在西部境内大规模调兵军演。11月起暂停驻北约代表处工作,实质退出北约-俄罗斯理事会。白俄罗斯策动难民涌向欧盟成员波兰和立陶宛边境,形成人道危机。卢卡申科邀请俄罗斯将核武器部署至白俄罗斯境内。
马晓霖表示,去年12月底,俄罗斯发出最后通牒,限高北约东扩天花板,甚至要求回退到1999年的位置,重新确立安全关系。1月26日,美国北约回复俄通牒,并未让步。2月17日,乌东战火升级,乌克兰政府军和亲俄罗斯的民兵彼此指责,乌克兰当局陷入慌乱。2月21日,普京签署命令承认乌东两个独立共和国,签署《友好互助条约》。2月22日,俄杜马授权总统境外动武。2月24日,普京批准特别军事行动,全方位对乌作战。2月28日,双方首次谈判,条件悬殊。
俄乌战争已打响两月之久,马晓霖中短期盘点认为这是“四输”的局面:
首先,俄罗斯有可能得到一个残缺的乌克兰而失去了整个西方世界。用冯玉军老师的话来说:俄罗斯从战争方式、国家实力、战略文化、思维方式四个方面都输了。
其次,乌克兰则丧失独立、主权、领土完整、民族尊严,成为了东拉西扯牺牲品、美国的弃儿。
再次,俄欧外交决裂、能源断供、经济断链、军费倍增、为美所驱使。
最后,美国的信誉破产、面目暴露、战略错乱、霸权继续衰落。
马晓霖认为首先这是一场复杂罕见的地缘关系复杂、国际法性质不乏争议的局部战争,是俄乌危机延续的组成部分。第二,俄乌战争是苏联解体而遗产处理欠妥的“家族战争”。第三,是高强度高密度的现代混合战争。除了战场上的血肉拼搏,信息战舆论战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蒙蔽了众多网民的视野。第四,俄乌冲突是得失莫测和对阵奇特的战争。到现在俄罗斯的战略目的和具体作战行动仍然不得而知。第五,这是一场不以杀伤为目的但伤亡惨重的战争。第六,俄乌战争已经成为大国间的代理人战争,乌克兰已经变成了北约和美国的代理人,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和俄罗斯的核威胁。第七,俄乌战争是非对称的极限战争和反制威慑战争。俄乌力量绝对是非对称的,但北约的实际参与对俄罗斯有绝对的压制性。俄罗斯为避免陷入持久战、消耗战使用了几件决胜性杀器,以示威慑。
他认为,俄乌冲突对整个世界的格局和秩序来讲产生了众多有待观察的变量:联合国宪章和国际法形同虚设、核战与核扩散阴影弥漫全球、全球经贸金融体系“礼崩乐坏”、俄罗斯成为超级“地缘孤岛”、泛政治化浪潮冲击文明交流、欧陆安全趋势发生历史倒退、德国重新崛起冲击西方内部、美俄欧俄关系险于冷战时代。
马晓霖说,目前,38个国家向国际刑事法院起诉俄罗斯,这是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反战集体诉讼案。正在扭曲、解构和重组国际治理体系和世界安全秩序,战争及反弹浪潮快速形成冲击全球地缘海啸,风头盖过新冠疫情大流行,也出现了冷战后最大规模的外交官驱逐。
但马晓霖推测美欧俄博弈不会引发新的世界大战,缠斗将常态化、长期化,双方结构性矛盾难以短期解决。克兰继续被肢解是大概率事件,建立联邦制弱化中央。欧盟、北约东扩基本到头,无力继续东扩,难以消化既有成果。俄罗斯与东盟、北约之间将持续动荡。
“一月只是序曲,战争与和平博弈如何演进,如何改变世界走势,尚属未定之天。现实超越想象,未来难以预期。”马晓霖表示。
中评社北京4月24日电(实习记者 张睿涵)4月22日同济大学社会科学前沿讲座邀请了前新华社记者、环球时报总编辑、现任浙江外国语学院环地中海研究院院长马晓霖讲解俄乌局势的溯源、现状和前景。
马晓霖认为,俄乌冲突实际上是一段漫长的历史问题。俄罗斯、乌克兰和立陶宛、波兰等国都起源于维斯瓦河谷,也就是斯拉夫人的故乡。13世纪起,乌克兰先后被金帐、波兰和立陶宛统治。1547年,伊凡四世时,莫斯科公国改为沙皇俄国。1654年,沙俄击败波兰-立陶宛王国,吞并东乌克兰。1721年,彼得一世称帝,走上侵略扩张之路。1772年彼得一世称帝后,俄三次参与瓜分波-立王国,并吞西乌克兰。1783年,克里米亚汗国由奥斯曼帝国控制转并沙俄。
马晓霖介绍,一战末期沙俄帝国即将崩溃之际,“二月革命”爆发,维也纳推动乌克兰人独立,威尔逊主义赋能。1922年,“乌克兰苏维埃”加入苏联。1932年,500万乌克兰人死于大饥荒,精英遭遇斯大林的政治清洗。二战爆发前,犹太人、波兰人、乌克兰种族相互仇杀。战后,国家与人民再造、领土重组和民族迁徙,在斯大林的刻意运作下,波兰整体西迁。1954年,赫鲁晓夫划克里米亚半岛给乌克兰。1991年,苏联解体,民族和土地。1992年,独联体成立,签约划界,克里米亚划归乌克兰,两千多万俄罗斯人分散在其它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为今天的民族冲突造成了极为复杂的历史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