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鸣:中日韩三国应重启领导人峰会应对挑战
中评社香港11月10日电(记者 郑汉龙)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刘鸣日前在第13届东北亚合作研讨会发言表示,当前中日韩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三国宜重启领导人峰会。刘鸣认为,东北亚在合作发展与安全管理上要有战略自主性、主动性,主导性;中日、中韩、日韩领导人应该尽快举行双边会面,就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达成原则声明;尽快宣布启动新一轮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制订后疫情期的中日韩旅行与防疫共同机制,优先推动旅游业的逐步有序恢复,扩大航空业运行业务;中日韩也宜考虑在RCEP机制中,就数字经济、AI、半导体产业链、电动汽车与电池供应链稳定问题,建立磋商机制。
第13届东北亚合作研讨会主题为“强化地区机制:东北亚合作的当前挑战与未来前景”,于11月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韩国东西大学东亚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亚研究院现代韩国研究中心主办,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协办。
以下为刘鸣研究员发言稿全文:
一、东北亚经济合作格局总体良好,但不稳定趋势在增强
今年是中日、中韩分别建交30周年与50周年,在这两个时段内,两对国家关系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搁置了政治制度的差异,应对了政治上的各种分歧与干扰,总体上实现了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特别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成绩,2021年,日本、韩国是我国的第四与第五大贸易伙伴,贸易进出口分别为3714和3624亿美元,分别增长17.1%和26.9%。2021年,中国与日韩合计贸易额达到7337.5 亿美元,同步增长21.7%。
特别是中日作为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
人文交流也达到了高度密切的阶段,中日人员往来在疫情前达到年均1200万人次。中韩双方年人员往来已经突破1200万人次。新冠疫情前,在华韩国留学生达7万余人。在韩的中国留学生达6万余人。现在长期住在韩国的中国人有100多万,在华韩国人有25-30万人。
但不稳定因素正在加大:美国的“印太经济框架”,排除中国的参与,有分裂亚太经济合作,冲击自由贸易体系,削弱与干扰东北亚的经济合作的态势。
美国对中国参与半导体、矿物材料及关键技术供应链的打压与脱钩,已经扩大到日本与韩国,要求日韩配合。日韩如果追随美国,将逐步失去在中国的市场机遇,最终不利于两国的经济利益。2021年韩国制造产品在中国消费品市场上的份额仅为3%,与东盟(15.2%)、美国(10.5%)、德国(10.1%)等相差悬殊。近期韩国国内的“脱中”论调抬头。
二、中日韩朝双边战略关系正向对立性或不确定方向调整
目前,中日、中韩、日韩、朝韩四对双边关系均存在程度不同的信任危机与赤字。日本正在修改《国家安全保障战略》等3份文件,自民党试图将中国称为“重大威胁”。在俄乌战争后,日本一部分人提出“台湾有事就是日本有事”,认为日本应坚决支持台湾。所谓台湾问题,就是中国内部统一问题,这是中日邦交正常化、中美建交时不言自明的共同认知。
尹锡悦担任总统后,韩国外交战略或外交重心有很大的变化,扩大融入美国-西方全球战略及其体系,在涉华政策上,以自由民主价值观与国际规则来塑造中韩关系。到目前为止,除参与在西方组织的针对新疆问题的共同声明外,双方外长、领导人的讲话,行动还是非常谨慎的,意识到稳定双方关系的重要性比改变双方的行为与立场更重要,但今后在更多的国际组织、美国主导的机构活动中,针对中国南海、台湾、香港问题的声明,如果韩国都参加,势必会引起中韩关系的紧张,甚至导致双方冷冻,这将不利于东北亚与朝鲜半岛的稳定。
日韩关系虽然互动增加了,韩国单方面希望改善与提升双边关系,但战时强制劳工的赔偿案并不是容易解决,双方的认识差距与韩国民间的态度不能低估。其他历史与领土岛礁争议仍然存在。
朝韩关系处于危险、紧张,如果继续放任升级行动,甚至有可能失控态势。其中11月2日朝鲜从江原道元山发射的3枚短程弹道导弹中的一枚落在北方界线(NLL)以南26公里,位于韩国领海12海里的公海上,导致郁陵郡全境发布空袭警报。10月4日韩国为应对朝鲜发射中远端导弹,发射“玄武-2C”弹道导弹,甚至出现向相反方向飞行,最后落在了本国的村庄与部队高尔夫球场内。11月2日,韩军向北越界发射两枚“斯拜斯”2000空对地导弹,因设定座标出错,未能发射第二枚,F-15K战斗机发射两枚增程回应型防区外对陆攻击导弹,但装载过程出现问题。诸如此类意外或有意的边缘主义行动令人忧心。
以“硬对硬”的方式处理双方的安全矛盾反映了战略上的困境与政治上的短视。中美战略竞争、俄乌冲突对朝核问题解决带来严重的消极影响,这也需要美国反思。朝鲜无核化的最佳时机已失去,美国国务院副国务卿詹金斯在10月27日讲话时表示,“如果朝鲜愿意对话,裁军也可以成为一个选项”。这是一个信号,表明美国在朝核问题上正在处于转向的研议中。对朝鲜以强压与扩大核威慑可能无济于事,朝鲜加大核导能力的发展,确实违反了联合国安理会决议精神外交,对半岛与东北亚安全稳定带来严重影响。但是,经济制裁与联合国安理会谴责声明也已经得到了最大程度运用,并没有起作用。
朝鲜几乎不可能对美韩进行所谓核先发制人打击,因为它知道这种后果。对此,美韩策略性、非高密度地反制非常重要,特别是韩国得到美军的支援,在军事上具有绝对的优势,应该有战略信心。
三、东北亚合作与挑战的前景取决于领导人的政治远见与智慧
挑战与机遇共存,如RCEP给中日韩经济合作带来的空间与动力。中日、中韩、日韩贸易零关税覆盖率将大幅上升至86%-90%,均在服务贸易开放方面作出高于WTO水平的承诺。RCEP在跨境投资方面采用负面清单的承诺方式,降低了企业海外投资门槛,将鼓励更多中小型企业积极“走出去”。中日两国优势互补,在节能环保、医疗养老、财政金融、科技创新、数位经济与电子商务等领域,合作有广阔的新空间。
在中韩加入CPTPP过程中,日本宜积极有为,而不应该与澳大利亚一起设置障碍。对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组织与地区经济组织后的开放度的评估方面,有负面看法,可以沟通,通过建立新的机制加以解决。中美日均不应该把经济问题地缘政治化、过度安全化。
但如果中日、中韩、朝韩不能管控争议,排除外来干预,不能尊重与理解各自的核心国家利益,做到避免误解误判,都坚持本国与盟国的权力、利益之上,不愿妥协与调和;强行维持地区内不合理、不公平的安全结构与各种军事优势及推动排他性的经济机制发展,挑战完全可能压倒机遇,破坏机遇。美国战略上遏制中国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目标,如果东北亚各国不得不在中美之间选边,这将导致东北亚冷战结束后的合作大势消退、各国经济发展与政治关系倒退,不排除东北亚会呈现类似于“冷战”时的集团对抗与全面脱钩。所以,中日韩三国应该精诚团结,排除外来强权主义、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干预,把地区生存与发展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
中评社香港11月10日电(记者 郑汉龙)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刘鸣日前在第13届东北亚合作研讨会发言表示,当前中日韩关系面临诸多挑战,三国宜重启领导人峰会。刘鸣认为,东北亚在合作发展与安全管理上要有战略自主性、主动性,主导性;中日、中韩、日韩领导人应该尽快举行双边会面,就一系列问题进行讨论,达成原则声明;尽快宣布启动新一轮的中日韩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制订后疫情期的中日韩旅行与防疫共同机制,优先推动旅游业的逐步有序恢复,扩大航空业运行业务;中日韩也宜考虑在RCEP机制中,就数字经济、AI、半导体产业链、电动汽车与电池供应链稳定问题,建立磋商机制。
第13届东北亚合作研讨会主题为“强化地区机制:东北亚合作的当前挑战与未来前景”,于11月8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韩国东西大学东亚研究院中国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日本庆应义塾大学东亚研究院现代韩国研究中心主办,中日韩合作秘书处协办。
以下为刘鸣研究员发言稿全文:
一、东北亚经济合作格局总体良好,但不稳定趋势在增强
今年是中日、中韩分别建交30周年与50周年,在这两个时段内,两对国家关系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搁置了政治制度的差异,应对了政治上的各种分歧与干扰,总体上实现了求同存异,和平共处与共同发展。特别在经济上取得了很大成绩,2021年,日本、韩国是我国的第四与第五大贸易伙伴,贸易进出口分别为3714和3624亿美元,分别增长17.1%和26.9%。2021年,中国与日韩合计贸易额达到7337.5 亿美元,同步增长21.7%。
特别是中日作为世界第二大、第三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