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中大研讨会:探讨湾区融合发展实践与创新

与会嘉宾(中评社 陆文煜摄)

  中评社香港11月8日电(记者 陆文煜)11月5日下午,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和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国际事务研究院主办的“粤港澳大湾区政策创新:‘双循环′战略下的区域融合发展”学术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行。多位学界和业界专家围绕“治理体系、人才与区域协同发展”和“金融、创新与双循环”两大主题,就粤港澳大湾区实践与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此次研讨会由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政策与实践研究所、香港华菁会以及香港国际金融学会协办。

  开幕环节,香港中文大学协理副校长金江,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分别致欢迎词。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礼任研究员黎晨主持会议。

  金江表示,如今,香港处于历史上的关键时刻。在“一国两制”指导下,香港的发展备受瞩目,香港的基础颇受信任。作为国际经济的交流中心,香港具有重大而特殊的历史使命,随时准备为国家做出贡献,将内地庞大的机会与国际广泛的网络相联系。在这关键的历史时刻,要进一步思考“双循环”战略下的区域融合发展,还能作出何种政策、发挥什么影响。

  郑永年表示,现有的社会科学概念大部分基于西方的经验和实践,目前亟需建立一个基于中国实践和经验的知识体系,大湾区正是一块良好的实验田野。中国知识分子的优良传统之一,是广泛参与国家公共决策的制定,观察到政策的变化,甚至让自己成为政策变化的一部分,令人兴奋。经历无数艰难险阻,香港的进步震撼人心,要继续前进,学术研究要紧跟实践,跟进实践,望学校、智库和各大机构加强密切合作。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陆文煜摄)

  在“治理体系、人才与区域协同发展”主题环节,郑永年作主旨演讲。

  郑永年表示,一切融合归根结底是“人”的融合。如今人才的流动越来越受重视,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十大报告中对中国科创事业和人才作了大篇幅论述,属前所未有。中国要建设多个人才高地,粤港澳大湾区当仁不让。近年来,中美关系变化影响中美人才交流程度,美国有意打压中国科技人才前去留学。中国必须在国际人才市场上保持竞争力,应当坚持开放,打造思想市场(Market for ideas)和商品市场。他强调,不可幻想离开现有科技系统而“另起炉灶”。目前,中国处于继鸦片战争和改革开放后的“第三次开放”,在美国“系统脱钩”的压力下,需进一步思考香港、深圳、广州及整个大湾区扮演的角色,创立科创人才中心,令其具备大批的研究所,强大的转化能力以及稳健的风投系统。郑永年最后建议,大湾区九市可参考欧盟基金委员会,建立中央政府主导下的协调机构,实现基于劳动分工的研究,避免重复劳动。

  随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华润集团粤港澳大湾区首席战略官李浩然,中华海外联谊会常务理事、香港华菁会主席、深圳前海青年专业谘询委员会副主任李中,大湾区香港中心/“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香港中心研究总监王缉宪,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礼任研究员黎晨,一国两制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方舟,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及系主任卢永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地理与资源管理学系副主任、未来城市研究所及香港亚太研究所副主任伍美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副教授欧冬舒几位嘉宾分两组进行主题研讨。

香港中文大学协理副校长金江(中评社 陆文煜摄)

  在“金融、创新与双循环”主题环节,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践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发表题为“双总部衔接双循环:共建大香港/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群”主旨演讲。

  肖耿表示,要通过双总部机制的制度创新更有效衔接双循环,维持“一国两制”及在岸与离岸区别下,通过双体系并行、重叠、相互嵌入,推动跨双循环衔接带城市深度合作协同发展,共建大香港/大湾区国际金融中心群。他指出,香港及港币体系对帮助“企业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非常重要,“企业科技创新”失败率高,“新兴产业发展”不确定性高,企业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发展科技人才和企业家是关键。跨双循环的衔接与联通是一个系统性挑战,制约了企业科技创新和新兴产业发展,也导致两地深层次问题。他进一步提出,对于企业跨双循环设立双总部机制的具体落实方面,可以在注册地设置第一总部,跨境设置第二总部,通过跨境数字化精准监管、两地分工合作、利益共享等来衔接长远机制。

  随后,香港特别行政区立法会议员、新世界发展有限公司研究主管洪雯,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系教授、数学人工智能中心主任曾铁勇,香港中文大学化学系教授、生命科学学院礼任教授夏江,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查塔姆研究所亚太项目副研究员夏添恩,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副院长、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常务所长庄太量,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客席教授、高风谘询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谢祖墀,香港中文大学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名誉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香港)经济研究前主管谢国梁,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经管学院副教授谭安厚,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人文社科学院助理教授Anton Malkin分两组进行主题研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中评社 陆文煜摄)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实践教授、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政策与实践研究所所长、香港国际金融学会主席肖耿(中评社 陆文煜摄)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副教授、刘佐德全球经济及金融研究所礼任研究员黎晨(中评社 陆文煜摄)

香港中文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助理教授、查塔姆研究所亚太项目副研究员夏添恩(中评社 陆文煜摄)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陆文煜摄)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陆文煜摄)

研讨会现场(中评社 陆文煜摄)

香港中文大学政治与行政学系教授及系主任卢永鸿教授(中评社 陆文煜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