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香港发展高端制造业不是梦
来源:大公报 作者:陈成炉
去年十月,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设立“工业专员”,专责统筹“再工业化”策略工作,将“再工业化”放在重要位置推动。
时隔一年,香港“再工业化”进展如何?
日前媒体报导,香港史上第一颗在本地研制的高光谱遥感商业卫星“香港星”在将军澳先进制造业中心完成,并将于11月底在内地海上发射。这可以视为香港高端制造业的曙光,意味着“再工业化”不再是口头的宣言和遥不可及的目标,对香港迈向创新科技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据央视新闻介绍,ASPACE香港卫星制造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卫星智能制造工厂之一。“香港星”的研制、总装、测试等均在香港完成。据悉,香港卫星制造中心具备每年200颗卫星的生产能力,涵盖光学遥感卫星、雷达遥感卫星,可提供全球亚米级可见光遥感图像,可应用在全球物联网、防灾减灾、应急安全、遥感感知、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
中心计划明年在香港水域建立“香港太空港”,发射商业运载火箭,并从2024年至2029年展开“香港太空星链”计划,发射720颗卫星,实现立足香港辐射全球的商业卫星,建立移动的物联网。
卫星轨道资源寸土寸金。由于产能和技术具备高度稀缺性,当前太空资源争夺战的关键,是技术的抢先与产能的争夺。据悉,按每颗低轨卫星平均寿命3至5年来计算,全球年均制造需求达3万颗,但目前全球卫星制造产能约每年6000至8000颗,产能跟不上实际需求。
有数据说,2021年全球在轨卫星数量共4852颗,其中美国占绝对优势拥有2944颗在轨卫星,中国排名第二,但只有499颗。有机构测算,中国的卫星产能缺口约75%。
卫星应用产业链长,上下游企业多。在深圳,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形成包括卫星研发、设计、制造、运营、卫星应用等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香港与深圳为邻,加上大湾区其他城市的制造链、产业链,香港在卫星产业的发展潜力巨大。
商业卫星“香港星”在港研制完成,对香港“再工业化”,走向高端制造业有很大启示。
上世纪八十年代,内地改革开放成为香港经济第二次转型的契机。香港中低端制造业迁出,令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由于多种因素,高端制造业没能在香港及时出现,令制造业在本地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大幅下降到2020年的1%,包括金融服务、旅游、贸易及物流和专业及工商业支持服务等服务业成为本地主要的经济形态。
这样的产业结构难免受到国际局势、经济周期性的影响。无论是亚洲金融风暴还是美国金融危机,香港无一幸免。另外当前全球经济衰退,香港进出口大挫也是一个明证。
特区政府去年公布的《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提出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所谓“新型工业化”,指的就是高端制造业,聚焦物联网、人工智能、新材料及智能生产工序等。
发展高端制造业,是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的重要一环,不仅是香港经济转型的必然之路,对香港很多深层次问题也有破题的作用,需要用发展的眼光来支持。
融入大湾区产业链
高端制造业并不像传统制造业那样需要更多土地,比如将军澳先进制造业中心在大楼内就能完成“香港星”的研制、总装。深圳将此称为“工业上楼”模式。土地狭小问题不会影响“新型工业化”。
高端制造业需要更多高端人才。栽好梧桐树才能更好吸引人才,留得住更多人才。同时,随着高端制造业的发展,香港社会乃至高等教育以往重金融、医科、法律而轻理工科的状况将会大幅改观。香港高等教育发展会更加健康。
由于高端制造业的高附加值特性,青年不仅就业渠道拓展,而且相关行业收入也会较大幅度提升。对于青年解决住房问题乃至对品质生活的追求有极大助益,有助于青年一代对未来充满信心。而更多人收入增加令轮候公屋、申请居屋人数减少,政府解决低收入家庭困难可以更加游刃有余。这也从一个侧面解释行政长官李家超强调的“无创科,无未来”。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早前表示,政府在汇聚人才及支援初创等推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引进重点科创企业,过去一年已接触逾200间重点企业,目前近30间已经或准备落户香港,另有数十间企业正处于紧密洽谈阶段。
香港发展高端制造业不是梦。
来源:大公报 作者:陈成炉
去年十月,行政长官李家超在任内首份施政报告中提出,设立“工业专员”,专责统筹“再工业化”策略工作,将“再工业化”放在重要位置推动。
时隔一年,香港“再工业化”进展如何?
日前媒体报导,香港史上第一颗在本地研制的高光谱遥感商业卫星“香港星”在将军澳先进制造业中心完成,并将于11月底在内地海上发射。这可以视为香港高端制造业的曙光,意味着“再工业化”不再是口头的宣言和遥不可及的目标,对香港迈向创新科技中心具有重要意义。
据央视新闻介绍,ASPACE香港卫星制造中心是全球最大的卫星智能制造工厂之一。“香港星”的研制、总装、测试等均在香港完成。据悉,香港卫星制造中心具备每年200颗卫星的生产能力,涵盖光学遥感卫星、雷达遥感卫星,可提供全球亚米级可见光遥感图像,可应用在全球物联网、防灾减灾、应急安全、遥感感知、智慧城市建设等领域。
中心计划明年在香港水域建立“香港太空港”,发射商业运载火箭,并从2024年至2029年展开“香港太空星链”计划,发射720颗卫星,实现立足香港辐射全球的商业卫星,建立移动的物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