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之笔绘文化发展新篇章
近日,2023中国(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成果展览交易会(以下简称“融交会”)在江苏南京开幕。作为全国首个深度践行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专题展会平台,本届融交会吸引430家企业现场展风采、秀实力,带来数字文化、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文化科技融合最新成果。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大数据、云计算、元宇宙等数字媒介已经成为赋能中华文明创新性传播的新动能。在2023文化和科技融合热点和趋势论坛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介绍,数字技术让“过去”的文物“涅盘重生”,越来越多的数字化内容生产工具正在成为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关键节点。
步入展区,重磅打造的“中华文化数字化”典型应用场景是今年融交会的亮点之一。利用3D光雕、影像互动等数字光影技术,观众能欣赏到三星堆世界的奇幻场景。在南京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AI绘画平台“丹青约”采用完全中文生态多模态模型“玉知”“丹青”,观众借助AI绘画平台“丹青约”就能创作出独一无二的水墨画;玄武区的德基美术馆、南京投石科技、南京小鱼共同打造了“苏轼”“李白”跨越时空、在金陵相会的水墨动画;鼓楼区“数字长江”元宇宙博物馆通过全景视频、虚实相结合等动态方式,全面展现长江千年文脉的演变,沿线丰富的文物、文化遗产以及近年来长江大保护的丰硕成果。
文化是灵魂,科技是手段。在文化大模型开发应用大会上,国内文化大模型首发仪式举行,工作人员现场展示了如何基于自然语言模型给文本、图片作标注,如何基于视觉大模型对藏书印进行识别比对,以及如何利用模态大模型将文本生成图片,或将图片转化为文本。文化大模型成为人工智能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应用的里程碑,为中华文化数字化发展、创新创造提供了更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