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评:中国应慎防疫情防控影响春耕粮食生产

  中评社香港4月18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进入今年以来,中国各地疫情出现多点散发、反弹状态,于是各地相应加强了各类抗疫措施。但许多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层层加码,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工业和服务业而言,暂时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此后的努力予以弥补,但农业生产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农业生产与时节密切相关,一旦过了适宜的时节,则将使当年的产量受到无法弥补的影响,这也就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因此,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有“不误农时”这一说法。其实不仅中国是这样,世界各国也一样。

  中国是全球头号人口大国,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对中国乃至全球而言都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中国政府多年来始终坚持贯彻的一项重要政策。虽然中国的粮食连续多年取得丰收,但随着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中国的肉蛋奶消费量明显提升,由此增加了对大豆和玉米等饲料需求的强劲增长,以至中国近年来的大豆进口量在1亿吨高位徘徊,占全球玉米交易量的60%,去年玉米进口量也出现激增势头。这使得中国的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中国政府一再呼吁各地必须全力以赴加强粮食生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欲确保粮食生产获得预期的收获,抓好春耕无疑是重中之重。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目前中国各地农村的春耕工作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这对确保今年再度取得丰收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虽然目前各地政府正在全力以赴消除由于抗疫对春耕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但这些影响很难完全消除。

  于是,中国农业农村部日前紧急下发通知,要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工作,不误农时春耕备耕,打牢全年粮食丰收基础。通知要求各地压实责任,稳定春播面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领导人共同负责制,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春播前要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到县。各地应及早动员农民下田春耕。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引导农民和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序下田,避免人员聚集。确保种足种满,杜绝耕地撂荒。

  东北一直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在冬季农闲时,农民都会前往城市打工以获得现金收入,在春耕开始前再返回农村备耕。4月初本是东北地区备春耕的关键时期。水稻育秧、秸秆离田、翻地起垄等农事活动必须按部就班展开,这样才能保证随后的春耕顺利进行,晚一步都会影响播种和全年收成。但今年由于抗疫措施的强化,尤其是吉林省出现疫情高发状态,对出城人员严加控制,许多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返乡备耕。截至4月10日,仍有三分之一的农民滞留城市,而此时吉林农村的水稻插秧面积已达一半,这对吉林省的春耕工作无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很多农民还滞留在城市,所以他们的耕地只能由村里安排其他村民代耕。   于是,吉林省出台了《关于滞留长春、吉林两市农民返乡春耕工作方案》,紧急开辟绿色通道,保障备耕人员顺利返乡。吉林省明确要求,打通农民返乡堵点,加强返乡人员健康监测和闭环管理;畅通农资运输绿色通道,加强运力服务保障,不允许简单粗暴阻断交通、耽误农时。

  同样受到疫情影响的辽宁也在加紧打通堵点。辽宁省交通运输厅等部门日前就做好全省化肥等春耕农用物资保通保畅工作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区按照“非必要不阻断”原则,对运输化肥、种子、农药、农机具、饲料、兽药、动物防疫用品等春耕农用物资的车辆,对跨区作业农机具、运输返乡耕种农民工和专业化代耕代种人员的车辆等在做好疫情防控前提下保障通行。辽宁省明确要求,不得擅自层层加码,搞“一刀切”,更不能擅自封村、封路;港口企业要统筹安排港口装卸作业,进一步提升化肥装运能力,确保化肥尽快疏港;铁路运输部门要优先保障化肥运输。

  渖阳市4月8日起将于洪区、辽中区辖区内涉农区域调整为防范区,实行“两点一线(居住地-耕种地),非必要不离区”等管理措施。各涉农地区根据疫情防控实际情况,组织错时下田、错峰作业,对因疫情不能外出作业的农户落实乡、村专人包保责任制,保证农资供应,通过流转、代耕、助耕等方式,及时播种,决不允许出现撂荒。此外,对春耕农用物资的生产、储运、销售,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有序放开。

  但即便这些措施能完全落实,下田生产还要错时错峰,这对广大农民来说显然是非常不便的。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随时下地,全力耕作,不时查看秧苗长势并采取相应措施,这对农民来说是历来如此,但如今却缺乏这一自由度,由此可见疫情对春耕造成的影响仍是显而易见的。一些地方由于农民下田耕作而遭110报警拘留,甚至还出现防范“恶意春耕恶意种地”的“执法人员”,这显然是念歪了经,走向极端了。这种现象并非个别,尽管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一再强调必须同时兼顾抗疫和春耕,但执法人员剑走偏锋的现象仍比比皆是,广大农民对此啧有烦言。

  因抗疫而影响春耕的情况在2020年也曾出现过,而且局面更严峻,因为当时中国很多地方实施了长期封控措施。经过这两年抗疫实践,中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摸索出一些兼顾抗疫和发展经济的行之有效的做法,但仍要严防各地层层加码影响春耕粮食生产的情况。   中评社香港4月18日电(评论员 陈鸿斌)进入今年以来,中国各地疫情出现多点散发、反弹状态,于是各地相应加强了各类抗疫措施。但许多地方在执行过程中层层加码,使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对工业和服务业而言,暂时的影响还可以通过此后的努力予以弥补,但农业生产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农业生产与时节密切相关,一旦过了适宜的时节,则将使当年的产量受到无法弥补的影响,这也就是“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因此,几千年来中国一直有“不误农时”这一说法。其实不仅中国是这样,世界各国也一样。

  中国是全球头号人口大国,确保粮食安全的重要性对中国乃至全球而言都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中国政府多年来始终坚持贯彻的一项重要政策。虽然中国的粮食连续多年取得丰收,但随着中国人民的消费水平逐年提高,中国的肉蛋奶消费量明显提升,由此增加了对大豆和玉米等饲料需求的强劲增长,以至中国近年来的大豆进口量在1亿吨高位徘徊,占全球玉米交易量的60%,去年玉米进口量也出现激增势头。这使得中国的粮食供需处于紧平衡状态,因此中国政府一再呼吁各地必须全力以赴加强粮食生产。

  一年之计在于春。欲确保粮食生产获得预期的收获,抓好春耕无疑是重中之重。由于受到疫情的影响,目前中国各地农村的春耕工作都不同程度受到了影响,这对确保今年再度取得丰收产生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虽然目前各地政府正在全力以赴消除由于抗疫对春耕生产造成的负面影响,但这些影响很难完全消除。

  于是,中国农业农村部日前紧急下发通知,要求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春耕生产工作,不误农时春耕备耕,打牢全年粮食丰收基础。通知要求各地压实责任,稳定春播面积,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领导人共同负责制,严格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春播前要将任务分解落实到市到县。各地应及早动员农民下田春耕。采取差异化防控措施,在做好个人防护前提下,引导农民和各类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有序下田,避免人员聚集。确保种足种满,杜绝耕地撂荒。

  东北一直是中国的粮食主产区,在冬季农闲时,农民都会前往城市打工以获得现金收入,在春耕开始前再返回农村备耕。4月初本是东北地区备春耕的关键时期。水稻育秧、秸秆离田、翻地起垄等农事活动必须按部就班展开,这样才能保证随后的春耕顺利进行,晚一步都会影响播种和全年收成。但今年由于抗疫措施的强化,尤其是吉林省出现疫情高发状态,对出城人员严加控制,许多进城打工的农民无法返乡备耕。截至4月10日,仍有三分之一的农民滞留城市,而此时吉林农村的水稻插秧面积已达一半,这对吉林省的春耕工作无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由于很多农民还滞留在城市,所以他们的耕地只能由村里安排其他村民代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