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洲: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任重道远
中评社北京4月17日电(实习记者 赵海欣)4月15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了以“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教授韩献栋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主讲。张志洲表示,话语权意味着国际合法性,意味着掌握规则评判权,意味着利益的维护,中国崛起、日益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权基本结构,获得强大的国际话语权。
俄乌战争引发中美欧俄乌围绕历史合法性、国家安全利益界定与合法性、国家实力、国际制度等议题展开国际话语权争论,中美安克雷奇对话映射出基于规则的话语权之争,新冠疫情背景下,西方同中国展开了激烈的话语博弈与话语权竞争,如今中国又面临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的抗议模式之争。每一件国际问题背后都蕴含着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而中国如今对国际话语权的研究仍旧有限,什么是国际话语权?中国为什么开始重视国际话语权?当前中国面临何样的国际话语权困局?中国应该如何构建国际话语权?张志洲围绕这些议题作出了分析与展望。
张志洲认为,话语权是权力的一种基本样式,是国际关系中“权力”概念的扩展。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米歇尔·福柯在就任法兰西学院院士时的就职演说《话语的秩序》中首次表明了“话语即权力”逻辑。话语权在本质上就是“权力”,是通过话语来体现权力关系,并没有改变国际政治的“权力”关系本质。话语是权力的载体,权力通过话语来表达。在国际政治中,话语权作为一种权力样式一直存在。
张志洲表示,中国如今开始重视国际话语权的主要原因有三点。第一,国际政治成了话语权政治。全球化与相互依赖改变了国家之间的权力和利益关系模式,但国家之间利益和权力竞争的本质没有改变。许多重要的国际争端,开始于话语权之争,也终结于话语权之争,争夺话语权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表现。全球化时代,各国面临诸多共同的问题和挑战,由此引发的权力竞争、利益竞争、合法性竞争,首先都表现为话语权竞争,各国难以置身其外。第二,当前中国国际话语处境最基本状况是西强我弱。中国社科院学者黄平归纳冷战后中国面临着“挨骂”的问题,西方舆论对中国的攻击、抹黑与诋毁严重损害中国形象,中国需要作出回应。许多国际舆论对中国有严重误解或“不明真相”,需要中国用话语增信释疑。在如今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中,“异质”的中国面临着合法性自证问题,国家整体层面与各具体问题层面的国际话语权不足双层并存,中国同西方“话语逆差”严重,中国身份与形象“被定义”,需要努力去扭转。第三,中国国际话语权承担着为国家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驾护航”的重任。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局势十分复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进行伟大斗争,话语博弈和话语权竞争是首要战线。
如今话语权不足一定程度上使中国产生了焦虑感,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话语权困局。物质力量的增长难以转化为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国际话语权的增长。国内舆论场严重分裂,官方与民间(自媒体)形成两套话语,知识分子阶层缺乏“中国共识”。张志洲表示,话语只有被认同才能转化为权力,但目前政治意识形态话语与民众信仰之间有巨大落差。中国如今从过去的“反体制”国家,经过“融入世界”“与国际接轨”,又回到某种程度上的“反体制”国家身份。国际舆论话语权仍在西方手中,中国提出的诸如“新兴国际关系”、“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的话语,虽赢得联合国背书,却没能赢得美国和西方主流舆论认同。除此之外,在文化话语权上,传统文化的现代型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一个世界难题。
面对困局,中国应如何构建国际话语权呢?张志洲认为基本思路有: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辩证理解“话语音量”与“话语质量”,更加重视话语质量的建设;明确话语权建设的层次,政治话语权是核心,文化话语权是根本,学术话语权是基础,国家定位是关键;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发挥社会核心价值观统摄性作用,以之构建新的中国话语体系;通过国际合作共同提升国际话语权;增强中国的文化自信;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播与路径建设;确立中国的话语权权威,像重视发展经济一样重视话语权战略;发展话语权智库;做好话语环境建设;利用好物质力量建设的话语权效应,重点研究和应对美国的对话话语。
随后,张志洲回顾了近年来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现状。首先,对美国外交关系不断有新表述,对目前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中国坚守合作共赢理念,采用“平视外交”以及“让世界适应中国崛起”,是正确的方向;其次,“中国道路”“北京共识”赢得广泛认同,文化软实力提升,“一带一路”话语的国际接受度高,参与合作国家越来越多,“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广泛认同,并被写进联合国文件;同时,全球治理、G20、金砖国家、亚投行等大大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制度话语权;不仅如此,中国在具体国际问题上的话语权也在逐渐增强,如气候治理、朝核问题的解决、南海通行管理规则等方面。
最后,张志洲表示,国际话语权能够“不费一兵一卒,却胜千军万马”,中国崛起既是实力的崛起,也是文明崛起和价值观、软力量的广泛传播和被普遍接受,赢得强大的国际话语权应该作为一项战略。如今,中国国际话语权构建任重道远,我们这一代中国人应该有所作为。
中评社北京4月17日电(实习记者 赵海欣)4月15日下午,中国政法大学举办了以“新时代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建设”为主题的学术会议,会议由中国政法大学政管学院教授韩献栋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志洲主讲。张志洲表示,话语权意味着国际合法性,意味着掌握规则评判权,意味着利益的维护,中国崛起、日益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变“西强我弱”的国际话语权基本结构,获得强大的国际话语权。
俄乌战争引发中美欧俄乌围绕历史合法性、国家安全利益界定与合法性、国家实力、国际制度等议题展开国际话语权争论,中美安克雷奇对话映射出基于规则的话语权之争,新冠疫情背景下,西方同中国展开了激烈的话语博弈与话语权竞争,如今中国又面临动态清零和“与病毒共存”的抗议模式之争。每一件国际问题背后都蕴含着国际话语权的争夺,而中国如今对国际话语权的研究仍旧有限,什么是国际话语权?中国为什么开始重视国际话语权?当前中国面临何样的国际话语权困局?中国应该如何构建国际话语权?张志洲围绕这些议题作出了分析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