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百年 淡水传教士宿舍变身巫登益艺术园区
中评社台北9月18日电(记者 方诺妮)加拿大传教士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9世纪来到台湾淡水传教所建的宣教士宿舍,100多年来辗转做为许多不同用途,诉说百年沧桑。目前做为巫登益当代艺术园区暨巫登益美术馆新北馆,包括窄门、牛津之窗、百年老樟树、扶摇梯、观海台、日式白日阁、晚清燕尾建筑等历史建筑及庭院美景令人惊艳。
马偕是于1871来到台湾,先在南台湾打狗(高雄)上岸,1872年才到北部的淡水,开启在台湾的传教,1875年兴建“教士会馆”做为传教士宿舍。白垩洋楼建筑的教士会馆在宣教士离开后,一度改为妇女义塾校舍。二次大战期间曾作为淡江中学男生宿舍。战后英商德记洋行租赁此屋时,为便于览观山河胜景,于前方增建二楼而成今日的样貌。1971年改为真理大学校长寓所,2009年后,真理大学将教士会馆作为餐厅。
真理大学2021与台湾优势产业对外合作委员会签署产学合作协议,将教士会馆作为展示艺术家巫登益美术作品园区,9月17日揭幕。
这栋建筑的外观是白色的,又被称“马偕小白宫”。西班牙建筑风格,岩石壁材建筑,屋架及地板取自于厦门的福杉木,可防腐朽。正门及外回廊均设“白垩壶门走廊”,显得相当优雅。
园区正门是一道清朝遗留下来的红砖墙,墙面有专供人行入口的小门,称为“窄门”。它是有典故的,千年来传教士的精神就是“走窄门”,窄门是有规格的、有原则的、有限制的,那门不但窄,而且不容易看到。
正门附近的红砖围墙上,还有留出四片绿色琉璃瓦窗花组成的方形小窗,而这四片窗花正式来自马偕所创建的“牛津学堂”(即现今理学堂大书院)二楼阳台窗花。这色系来自马偕家族的传统绿色格纹。保留这一处与牛津学堂作为连结,并以“牛津之窗”命名。
广场上多株百年大树,有些是马偕百年前亲自挑选的树种,而主馆前草坪上的老樟树,更是枝繁叶茂,造型优美,树荫几乎覆盖半个庭院。
园区有两处观海平台,一个在主馆的顶层。另一处的“望海台”则在主馆的左前方。“扶摇直上九万里”,由主馆旁的旋转梯,回旋上升就可直至主馆顶层的“望海台”。旋转梯采用中心柱三层旋转扶手结构,全钢铁材质。望海台可看见观音山和淡海入海口的无尽视角。如果是在傍晚时分,著名的淡水八景之一“观音夕阳”就会出现在眼前。
主馆的后方有一栋建于日据时期的小木屋阁楼“白日阁”。它的外观是全白色,更是除了观海平台以外整个园区的最高处。透过四面窗可见园区不同的风景,近观可以俯瞰山景水系,远望可以看到观音山。一楼联排瓦房与美术馆主馆形成环抱中庭户外空间。一棵与建筑同时期种下的面包树,刚好为这个空间支撑起一片绿荫。白墙黑瓦,三角木梁结构,联排瓦房可分为五个独立空间,可用于艺术工作坊、展览、商务活动及餐饮等多功能用途。
这里还有一栋狭长的红砖中式古厝,相传是马偕博士的住所,在两栋白垩洋楼尚未完工之前先住这里。红砖古厝是传统的清代红砖燕尾房,房子上方可见尖翘的燕尾建筑。长期以来一直作为仓储空间使用而未被访客所见。
中评社台北9月18日电(记者 方诺妮)加拿大传教士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9世纪来到台湾淡水传教所建的宣教士宿舍,100多年来辗转做为许多不同用途,诉说百年沧桑。目前做为巫登益当代艺术园区暨巫登益美术馆新北馆,包括窄门、牛津之窗、百年老樟树、扶摇梯、观海台、日式白日阁、晚清燕尾建筑等历史建筑及庭院美景令人惊艳。
马偕是于1871来到台湾,先在南台湾打狗(高雄)上岸,1872年才到北部的淡水,开启在台湾的传教,1875年兴建“教士会馆”做为传教士宿舍。白垩洋楼建筑的教士会馆在宣教士离开后,一度改为妇女义塾校舍。二次大战期间曾作为淡江中学男生宿舍。战后英商德记洋行租赁此屋时,为便于览观山河胜景,于前方增建二楼而成今日的样貌。1971年改为真理大学校长寓所,2009年后,真理大学将教士会馆作为餐厅。
真理大学2021与台湾优势产业对外合作委员会签署产学合作协议,将教士会馆作为展示艺术家巫登益美术作品园区,9月17日揭幕。
这栋建筑的外观是白色的,又被称“马偕小白宫”。西班牙建筑风格,岩石壁材建筑,屋架及地板取自于厦门的福杉木,可防腐朽。正门及外回廊均设“白垩壶门走廊”,显得相当优雅。
园区正门是一道清朝遗留下来的红砖墙,墙面有专供人行入口的小门,称为“窄门”。它是有典故的,千年来传教士的精神就是“走窄门”,窄门是有规格的、有原则的、有限制的,那门不但窄,而且不容易看到。
正门附近的红砖围墙上,还有留出四片绿色琉璃瓦窗花组成的方形小窗,而这四片窗花正式来自马偕所创建的“牛津学堂”(即现今理学堂大书院)二楼阳台窗花。这色系来自马偕家族的传统绿色格纹。保留这一处与牛津学堂作为连结,并以“牛津之窗”命名。
广场上多株百年大树,有些是马偕百年前亲自挑选的树种,而主馆前草坪上的老樟树,更是枝繁叶茂,造型优美,树荫几乎覆盖半个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