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关注:美专家相信中俄不会走向防卫同盟
中评社华盛顿4月15日电(记者余东晖)乌克兰危机大背景下,中俄关系何去何从?这是美国智库近期最热议题之一。美国专家认为,只要中美关系不改善,中俄密切关系就会继续发展下去,但中俄不会走向共同防卫的同盟关系。
美国智库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NCAFP)日前举行“中俄关系未来”在线研讨会,中俄关系何以走到今天的密切关系,是专家探讨的第一个话题。
美国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A.Thornton)指出,中国现在透过美中战略竞争的棱镜来看待世界事务。美国过去五年明确宣布对华竞争,给了中俄发展更密切关系以动力。中俄2月4日的联合声明是美中关系没有改善的许多事情积累的高潮,并非只与俄中关系直接相关。
董云裳表示,中俄走得更近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过去五年美中关系的破裂,促使中国加紧推进与俄罗斯的关系。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相当混乱,有不确定性,而拜登政府强化与中国竞争甚至对抗的手法,并把盟友和伙伴带进这个关系。中方视这种手法更具威胁,从而将中俄推得更近。
不过,董云裳觉得中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权宜婚姻”。她认为,中俄之间有许多天然原因要保持好的关系,但历史上两国关系也有许多困难。双方都很注重交易,注重自己的利益。这种关系会一直发展下去,但不是真正的联盟,双方不会走向共同防御。
对于“上不封顶”的中俄关系会不会最终发展为军事同盟,美国专家不以为然。
前白宫国安会俄国事务高级主任格雷厄姆(Thomas Graham)说,俄罗斯人有句老话:友谊是友谊,生意是生意。也许友谊是无限的,但生意是有限的。
格雷厄姆表示,没有迹象显示,中俄正迈向防卫同盟。俄罗斯会寻求中方的支持,但到目前为止来自中国的支持“不冷不热”。没有迹象显示中国向俄提供军事支持,中国对自己的商业利益也小心谨慎,因为他们与西方的经济关系更密切。
格雷厄姆认为,从五到十年更长远地看,追求战略自主的俄罗斯一定会寻求防范过度依赖中国,所以会寻求与欧洲保持正常关系。因此在俄乌冲突和面临巨大压力的当下,俄罗斯会尽可能维持与中国的密切关系,但长远看俄中关系的紧张因素会起作用,导致两国关系离开目前这种非常密切的战略协调。
中俄对于国际秩序的不同看法,也被美方专家视为中俄关系中潜在的紧张因素。
董云裳指出,中国对于国际体系是渐进主义者,他们从现行国际体系中获益良多,但现在发生的去全球化,以及对俄制裁带来的影响,对于中国来说是令人困扰的。中国是一个大的多边主义者,喜欢多边机构,希望联合国等在处理冲突中发挥作用。
董云裳表示,俄罗斯对于现行国际体系则是打扰者,他们比较愿意冒险。相比之下,中国则谨慎得多,他们可能对俄罗斯进攻乌克兰感到意外,对此并不感到舒服。中方并不同意推倒现行国际体系的手法,而是希望现行国际体系更能体现中方思维、中国特色。
格雷厄姆指出,在一个去全球化的世界更容易生存的俄罗斯想要的是,只要与其国家利益不符,它能阻止多边机构起决定性作用的世界秩序。中国则更有意使用多边机制,发现问题解决方案,维持国际体系的稳定性与充足的开放性。因为这是过去几十年中国经济成长的基础。双方在这方面的分歧在乌克兰危机之后会更凸显。
或许是因为美方专家相信中俄关系长远而言的不确定性,美方专家不认为美国对于当前中俄走得更近感到十分担忧。
格雷厄姆表示,美国从来没有有效的政策来减弱中俄关系。美国并没有准备减轻对俄制裁,或做任何正面的事情给俄罗斯以理由来重新考虑对华关系,相反在加快制裁。因为在美国看来,俄中走得更近并没有增加更多的“中国威胁”,美国并不准备做很多事情来改变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美国正在做双重遏制,继续逼迫两国。虽然把他们逼得更近,但华盛顿似乎并不感到担忧。
至于中国在缓和俄乌冲突中发挥作用,董云裳同意应当敦促中国发挥对俄罗斯的影响力,推动乌克兰冲突终结。因为冲突拖得时间越长,对中国利益的损害就越大。但她也怀疑在美中战略竞争仍然激烈的当前,中方是否愿意冒险就起这种作用。
中评社华盛顿4月15日电(记者余东晖)乌克兰危机大背景下,中俄关系何去何从?这是美国智库近期最热议题之一。美国专家认为,只要中美关系不改善,中俄密切关系就会继续发展下去,但中俄不会走向共同防卫的同盟关系。
美国智库外交政策全国委员会(NCAFP)日前举行“中俄关系未来”在线研讨会,中俄关系何以走到今天的密切关系,是专家探讨的第一个话题。
美国前代理助理国务卿董云裳(Susan A.Thornton)指出,中国现在透过美中战略竞争的棱镜来看待世界事务。美国过去五年明确宣布对华竞争,给了中俄发展更密切关系以动力。中俄2月4日的联合声明是美中关系没有改善的许多事情积累的高潮,并非只与俄中关系直接相关。
董云裳表示,中俄走得更近的一个主要因素是,过去五年美中关系的破裂,促使中国加紧推进与俄罗斯的关系。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相当混乱,有不确定性,而拜登政府强化与中国竞争甚至对抗的手法,并把盟友和伙伴带进这个关系。中方视这种手法更具威胁,从而将中俄推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