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论坛:中韩建交三十年回顾展望

视频会议现场

  中评社香港11月4日电/中评智库基金会、中国评论通讯社不久前通过视频召开线上座谈会,邀请中国前驻韩大使宁赋魁,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周边与全球战略研究室主任王俊生,吉林大学朝鲜韩国研究所所长、东北亚研究中心副主任张慧智,山东大学中日韩合作研究中心主任牛林杰,韩国全球战略与合作研究院院长、中评智库基金会高级研究员黄载皓,韩国统一研究院先任研究委员申锺浩,韩国世宗大学中国通商系教授崔弻洙,韩国汉阳大学国际研究生院中国学系教授、中国问题研究所所长闵贵植与会。线上座谈会由中评智库基金会研究员、中评社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主持。与会者以中韩建交三十周年为切入点,从政治安全、经贸关系、人文交流等三个方面回顾中韩关系在过去所获得的成果、现在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的走向。中评智库基金会主办的《中国评论》月刊10月号以《中韩建交三十周年回顾与未来展望》为题,详细刊登了与会者的发言。文章内容如下:
  
     郭至君:开场白

  各位中国、韩国的资深专家学者,欢迎您们来参加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以及韩国全球战略与合作研究院合办的思想者论坛,我是本场研讨会的召集人之一,也是今天的主持人,非常感谢韩国外国语大学黄载皓教授对中评社、中评智库以及我本人的长期支持和鼓励,也非常感谢各位专家能够在百忙之中抽出一个下午的时间来参加本次研讨会。我们这次探讨的主题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回顾与未来展望”,各位都知道,8月24日是中韩建交三十周年纪念日,中国人常讲“三十而立”,因此,在中韩关系经过三十年风风雨雨,达到成熟的崭新阶段之际,我们有必要回顾过去并且展望未来,为促进中韩关系的发展不断作出一些积极努力。

  本次研讨会我们将依次从政治安全、经贸关系、人文交流三个大主题切入,来探讨中韩关系在过去所获得的成果、现在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的走向。每个环节内每位主讲嘉宾都有15分钟的发言时间,在两位主讲嘉宾发言完毕后是20分钟的自由讨论和互相提问的时间,希望各位老师稍稍自控一下时间,我这里也会加以提醒,望各位可在今天这个场合畅所欲言,为中韩两国关系如何继续向好发展献计献策。下面,我们先有请宁赋魁先生致辞!大家请鼓掌欢迎!

宁赋魁

     宁赋魁:致辞

  郭至君主任,黄载皓院长,来自中韩两国的各位专家学者,大家下午好。

  首先我对中国评论通讯社、中评智库基金会与韩国全球战略与合作研究院合作,为纪念中韩建交三十周年举办“中韩建交三十周年回顾与未来展望”思想者论坛表示祝贺,对两个智库长期以来关注中韩关系、为促进中韩关系的发展所作出的积极努力表示钦佩和赞赏。我和黄载皓院长是老朋友,疫情前我们曾多次见面,就中韩关系及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交换意见。黄院长是中韩关系的积极促进者和贡献者。

  中韩两国是近邻。但在冷战时期,我们两国分属两个阵营,处于敌对状态,近在咫尺,却没有任何交往,互不瞭解。自80年代初,随着冷战体制的崩溃,我们双方开始向对方表达了友好的善意,慢慢打开了向对方封闭已久的国门。中国古诗中有这样一句话:春江水暖鸭先知。我就是这样的一只鸭子,因为我当时在外交部负责中韩关系的有关工作,最先感受到中韩关系已开始解冻。民间交往的不断扩大,促进了我们双方之间的瞭解、友善、信任及合作。1992年,水到渠成,我们两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过去30年,我们两国基于共同创造的东方文明、睦邻友好的东方价值观,基于共同利益,携手同行、相互成就,推动双边关系在建交短短30年间实现跨越式发展。中韩建交后的30年,中韩两国在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紧密的合作与利益关系,这种紧密的合作与利益关系为两国的经济发展、人文交流、国际事务上的合作、朝鲜半岛及地区和平稳定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两国在建交30年里取得的成果必须载入历史史册。

  两国关系中有没有问题?当然有。建交30年两国关系发展历程也伴随着风风雨雨,出现过矛盾和分歧。比如建交初期的“大蒜风波”,历史文化纷争,近年受“萨德”问题、中美关系恶化等因素影响,两国国民感情下滑、民间纷争增多。特别是“萨德”问题一度给两国关系造成较大冲击。与此同时,我们双方能够秉持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求同存异、共谋大局的理念及建设性方式处理出现的问题,使问题软着陆,从而减少了对两国关系的冲击。

  今天,中韩两国各界隆重纪念中韩建交30周年,一是为了总结过去30年中韩关系发展的成果及经验教训,二是为了展望中韩关系的未来,推动中韩关系更好、更稳地向前发展。   总的看,中韩关系继续向好发展的大趋势、大方向没有改变。尹锡悦总统当选后,习近平主席与尹锡悦总统以不同形式表达了重视发展中韩关系的意愿,强调双方要密切高层交往、增进互信、加强各领域交流合作,促进民间友好,推动中韩关系向更高水平发展。这些都是中韩关系继续向好发展的积极信号、有利因素。此外,发展中韩友好符合两国和两国国民的根本利益,这已在两国各界形成普遍共识。当然,未来两国关系的发展可能还会遇到新的困难与挑战。

  从目前情况看,中韩双方需要高度重视并积极解决的问题包括:一是在各领域坦诚深入沟通,提高政治互信,坚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二是防止两国产业链、供应链脱钩,深化两国经济合作,推动两国经济合作高品质发展;三是妥善处理美国因素对中韩关系的冲击,尊重、照顾彼此重大关切与核心利益;四是管控好两国民间、文化层面的争议、摩擦,防止这方面争议增多,影响两国关系的总体气氛及对政治关系的冲击;五是加强在朝鲜半岛事务与地区安全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共同努力推动半岛问题的政治解决及维护地区的和平安宁。我认为,国与国之间出现问题是正常的,关键是我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态度去解决这些问题。我们要看到,中韩关系历经30年,日臻成熟,我们完全可以用成熟的方式、成熟的合作,以积极、友善、坦诚、尊重的态度坦然面对并积极解决这些问题。只要双方尊重、照顾彼此重大关切和核心利益,未来,我们完全可以化解新的挑战、克服新的困难,推动中韩关系迈上新台阶;只要我们坚持深化各领域合作,寻求并扩大共同利益,坚持合作共赢,我们合作的空间就会越来越大,合作的领域就会越来越宽。我相信,扩大合作将使中韩关系的发展充满活力,给两国和两国国民带来更大更多利益。

  我们两国常讲的一句话是,中韩是搬不走的邻居。既然是邻居,我们就要把握好邻里相处之道。中国古代有个非常著名的故事,叫“六尺巷故事”,通俗地讲,就是六尺宽的小街道故事。故事发生在中国安徽省,两个官员比邻而居。两家都要重修房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矛盾。其中一位官员的夫人写信给在京城做官的丈夫,要他干预此事。这位官员给他夫人回信说,“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位夫人接到丈夫的信后,就把自家房屋的墙向后退了三尺,邻居见其让了三尺地皮,自己也把墙退后了三尺。从此,形成了六尺宽的小胡同。这个小街道至今仍存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好邻居,双方要互谅互让、相互尊重包容。

  目前,本地区和世界的一些地方并不安宁。新冠疫情对全球经济的影响是明显的,大国关系的变化和地缘政治又给全球政治安全和经济发展增加了许多不确定性。在此大背景下,中韩两国作为近邻、地区和全球的重要经济体,应携手应对这些变化,加强我们之间的合作,既让两国人民分享更多合作实惠,又可为我们所在地区以及全球的和平发展作出贡献。在全球化时代,中国与韩国只有密切相互联系与合作,才能实现共同发展。谢谢。

  郭至君:感谢宁大使精彩的致辞,感谢您分享生动的“六尺巷”的故事,的确,中韩是搬不走的邻居,如果要做好邻居,想做好邻居,那么双方就要互谅互让、相互尊重包容,以成熟的方式彼此沟通交流,减少误解误判。下面我们进入第一环节:东北亚安全格局的变化与中韩关系,首先有请中方的王俊生老师发言。

王俊生

     王俊生:中韩关系发展的结构性因素与中韩合作意义

  总体来看,中韩建交这三十年来,两国在政治、经济、人文以及安全层面都取得快速发展,在地区与国际问题上也进行了卓有成效合作。在任何双边关系上,中韩关系发展速度之快、内涵之丰富,都令人瞩目。我认为,未来考虑到中韩两国国际地位都将大幅提升,双边关系不仅对维护两国利益至关重要,而且对于维护地区与国际和平与发展都至关重要。

  影响中韩关系未来发展的结构性因素主要有四个因素。一是朝鲜因素。通过近期释放的信号看,朝鲜仍坚持经济发展路线但也面临艰巨困难,仍会继续推动和加大核武器和导弹开发,但也会尝试与美韩接触与对话。鉴于国际制裁、新冠疫情等影响,朝鲜经济发展仍然将十分困难。鉴于各方政策分歧过大,重启对话难度也较大。综合来看,朝鲜半岛有可能出现新的紧张,一旦半岛局势紧张,有可能会加大中韩关系困难。

  二是美国因素。美国已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通过打造小圈子打压中国。尹锡悦政府多次强调对华关系的重要性,希望同时推进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和对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但考虑到美国对华施压,目前看,中韩关系最大的潜在困难就是美韩同盟的发展已经超越双边范围,损害到中国利益。

  三是东北亚地区可能出现阵营对抗和新冷战格局。近期美韩、美日韩已相继举行了针对朝鲜的联合军演,美国航母也是四年来首度参与其中。下半年,美日韩三国计划将举行至少两次军事演习,美日韩澳也将举行联合演习,朝鲜也正在利用大国竞争服务于本国利益,东北亚地区有形成阵营对抗甚至是新冷战格局的趋势。一旦形成阵营对抗,中韩关系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   四是地区产业链与供应链的发展因素。近年来某些国家出于地缘政治目的进行造势,国际局势动荡与地缘政治影响加大,世界经济有滑向二元对立的危险。近期韩国高官甚至指出:“(韩国)通过中国实现出口经济繁荣的时代,已经结束了。”近年来韩国对华投资也大幅减少,中韩经贸关系也面临一些潜在困难,这不符合中韩两国利益。

  影响中韩关系发展的以上结构性因素主要是地区与国际问题,说明中韩关系的重要性早已超越双边关系,对于地区与国际问题走向至关重要。因此,展望未来30年,我认为,中韩关系的重要性不仅不会降低,而且会更加重要。

  推进而立之年的中韩关系健康发展,就要稳妥地处理好上述结构性因素。这些问题并非不可克服。在六方会谈期间,中韩两国的立场最为接近,合作也最为紧密,促进了中韩关系发展。在处理对美关系与对彼此的关系上,中韩两国在过去三十年的经验就是互相尊重对方核心利益。在东北亚地区,只要中韩关系健康发展,就形不成冷战格局,即东北亚地区消除冷战格局的主要希望在于中韩关系。要看到,两国从经贸合作上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目前双方不仅在双边层面经贸合作仍然具有巨大利益,而且在“第三方市场”的合作、通过“中韩+”推进区域合作等方面也都有巨大共同利益。

  当今国际局势处于冷战结束以来最复杂、最敏感的时候,俄乌战争、新冠疫情、地区局势动荡、世界经济发展低迷的影响交替迭加,中韩作为当今世界两个重要国家,理应进一步加强沟通,加强合作。这不仅对两国关系至关重要,对于维护地区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也至关重要。

  郭至君:感谢王老师的发言,他强调了四个影响中韩关系未来发展的结构性因素,我们很清楚地看到,这些因素早已超越双边,而是地区和国际性的问题,就像王老师所说,这证明中韩关系越发重要,也必须愈加重视,加强合作、加强沟通。下面我们有请韩国统一研究院先任研究委员申锺浩博士发言。

申锺浩

     申锺浩:韩中关系三十年的评价与展望

  1992年中韩建交是冷战结束和中国的改革开放以及韩国推进“北方政策”等相结合的产物。建交当时,中韩两国出于战略必要性迅速发展了两国关系。建交后中韩关系在经济及社会方面被评价为“史无前例的不断发展的双边关系”,很多专家在建交初期将中韩经济社会领域的发展称为“沧海桑田”。但是在外交安全方面,中韩关系发展缓慢。2008年两国虽然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了协议,但之后的中韩关系反而没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其理由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韩国和中国之间仍然缺乏“政治信赖”,因此两国关系的不稳定性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中韩之间缺乏“政治信赖”的问题,在最近的中韩外交部长会议上已经得到证明。

  第二,外部因素也在影响中韩关系,例如“美国因素”和“朝鲜因素”。2008年两国就“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达成协议后,中韩关系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其最重要的原因是两国对“战略关系”的想法和目的不同。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认为韩半岛政策是中美关系的所属结果,希望韩国在中美关系上采取更加中立的立场,而韩国又希望中国在解决朝核问题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和建设性的作用,所以到目前为止,中韩围绕朝鲜核武、萨德部署和外交安全这三个问题的矛盾持续不断,中美战略竞争的升温对中韩关系也产生了负面的影响。

  第三,两国的国内舆论和两国人民的相互认识也是影响中韩关系较多的因素。因此,中韩关系的不稳定性更加严重,两国关系的复杂性也随之增加。   为了展望中韩关系的新30年,有必要瞭解这段时间对两国关系产生影响的因素以后是否会继续产生影响。值此建交30周年之际,中韩应该抓住契机更加充实和实质性地提升两国关系。但是,我个人认为,如果目前的局势持续下去,中韩关系的未来也不会太乐观。今年8月中韩外长会议显示,中韩之间“政治信任不足”依然存在。中美战略竞争和俄罗斯乌克兰冲突等国际政治经济大变局给东亚及韩半岛带来的风险复杂。另外,在迎来建交30周年的今年,两国国民之间的“情绪距离”和“心灵距离”仍然没有缩小,这无疑会成为中韩合作的挑战因素。在这种情况下,中韩要想在相互信任和合作基础上面向未来进一步发展两国关系,需要克服以下四点难关。

  第一,为解决一直以来阻碍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质性进展的“政治信任不足”问题,有必要重新启动现有各个管道的中韩战略对话,并使其定期化。

  第二,为实现韩半岛和平,中韩合作应该进一步具体化并切实施行。虽然由于朝核高度化、朝美关系恶化等原因,韩半岛局势持续不稳定,但两国都必须为韩半岛的和平与稳定做出各种层面的“实质性”努力。

  第三,要制定解决中韩社会文化矛盾及危机的管理方案。社会文化领域的矛盾是国家间关系发展过程中自然会出现的问题,所以不能暂时弥合表面的分歧或矛盾,而是要找到矛盾的原因,制定中长期危机的管理方案。为此,有必要判断,中韩社会文化矛盾到底是两国认同感方面难以让步的问题,还是可以通过合作和沟通予以解决的问题。

  第四,最近朝鲜在国内外经历的所谓“三重苦难”和中朝经济合作的强化趋势等很有可能成为中韩合作的威胁因素。但是,根据中韩两国努力合作的以往经验,威胁因素也有可能成为机会因素。

  最后,展望中韩关系的新30年,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必须从更长期的、战略的观点出发,发展两国关系。

  郭至君:感谢申博士,申博士强调了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实质性“政治信任不足”的问题,这的确是两国关系当前的一个痛点,特别是在新冠疫情之下,因缺乏面对面交流接触,多了不少威胁因素,但中韩已携手走过30年,我们两国是有智慧化险为夷,将威胁转变为机会的。下面我们进入到第一环节的自由提问阶段,请要提问的专家举手示意,然后进行讨论与交流。   黄载皓:我想提关于萨德的问题,请王教授作答。我们知道韩国文在寅前政府提出“三不”(即韩国不加入美国导弹防御系统、不追加部署萨德系统、不缔结韩美日军事同盟),但最近中韩双方的会谈又增加了“一限”(即限制韩国运用部署在驻韩美军基地的萨德系统),俊生对此有何理解?另外最近王毅外长和朴振外长在山东举行外交部长会议,中方对此有何判断?

  王俊生:关于这次青岛的两国外长会晤,近期我们同韩国学者讨论的时候,发现氛围有所不同,中方偏积极一些,韩方普遍感觉中韩关系问题多,对未来感到悲观,双方对中韩关系发展的预期有所不同。作为中方的学者,我认为尽管今天中韩关系面临不少的困难,但机遇比困难要多,而且空间和潜力比过去30年还要大,这就要跳出半岛或者跳出中韩关系来看。当然我们乐观,并不是回避问题,坦率地讲中韩关系今天面临的问题,我觉得是过去30年没有过的,甚至比2016年萨德问题出现的时候形势还要严峻。

  我觉得今天中韩关系面临最大的一个挑战,就是韩国放弃了过去在中美之间奉行平衡的立场,全面配合美国的战略安排。这个里面刚才咱们几位老师也都提到了,比如说在政治安全领域像QUAD,包括和北约的合作,甚至包括情报合作等等,在经贸领域就是印太经济框架,当然还有供应链、意识形态、人权价值观,这些恐怕都是超越了中韩关系本身,今天感觉到这样的苗头凸显出来了,乃至于介入到中国的内政问题,像5月底的时候拜登访韩,再一次提到台湾问题,而且这次提到台湾问题是在“印太”这样的框架下提的,这个如果处理不好,可能会影响到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刚才我也提到,中韩关系今天面临的挑战,可能是过去30年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甚至比当年萨德入韩的时候可能还要大,所以我想确实有一个挑战,但是我认为如果掌握未来30年,或者未来5年的机遇期,关键是从韩国的角度需要妥善处理好与美国的同盟关系和与中国的关系。

  关于“三不一限”,实事求是地讲,我觉得韩国一定要在萨德问题上谨慎处理,刚才黄教授也提到了,中国为什么更加积极乐观一些,其实从两国领导人,包括两国媒体,乃至于我们学者的发言上也能看出来,中方还是在观望,韩方尹锡悦新政府上台之后,在对华关系上可能有一些不利于中韩关系健康发展的言论举措,但我们还不想给他盖棺定论,我们其实还是在等待在观望,希望推进中韩关系的健康发展,这就涉及到萨德问题。就在青岛会晤的时候,我注意到中方的媒体实际上还是很积极评估这一会晤,但是韩方政府部门,包括国防部等,都是出面非常高调宣布两国在这个问题上的分歧。在萨德问题上,我想韩方一定要注意到中国的关切。   张慧智:我最近也关注到韩国的媒体提到了“三不”,然后又加了一个“一限”,其实中国一直没有提到过“一限”,一直只是强调“三不”的原则立场。我不代表任何政府的层面,我从学者的角度看,当时在文在寅政府提出“三不”的时候,我觉得这个展现了当时韩国政府的诚意和中国去协商解决在安全领域的一些问题,也确实是从朴槿惠政府到文在寅政府时期开始转折向好,我觉得这是双方协商的结果。在文在寅政府的时候,我们认为韩国几乎肯定要部署萨德的,到后来,尽管依然没有顶住美国的压力,但毕竟在文在寅政府期间韩国没有切实地去把萨德运营起来,所以我个人认为文在寅政府还是坚持了承诺或者双方协商的这样一个立场的。但是到了文在寅政府末期,尤其是尹锡悦政府包括在大选期间和他上任之后,就完全否认了“三不”的原则立场,然后又不仅说要实现萨德基地的正常化,并且还可能追加部署萨德,作为一个学者,我觉得韩国政府不是很守信用,可能我说的有点重,但我持这样的观点。

  另外我想向申锺浩教授提个问题,因为申教授在统一研究院,他研究最多的是中韩关系和半岛问题,今天是8月15日光复节,刚刚尹锡悦总统发表了815宣言,在宣言之中提到最多的字眼是“自由”,而尹锡悦政府上任之后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价值观外交,几乎对所有的外交对象国和地区都是以价值观为基础,似乎给我的感觉就是跟韩国有共同的所谓民主自由人权的价值观的,韩国就与之合作,如果不是跟韩国有相同价值观的国家,就置之不理,即便不是敌对,但也不能太好,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价值观外交能够满足韩国的国家利益吗?尤其是韩国和朝鲜,价值观是截然不同的,如果韩国政府坚持价值观外交又坚持对朝“大胆计划”的话,朝鲜会怎么想?您觉得有可能吗?我是想征求一下申教授的意见和见解,谢谢。

  申锺浩:我还没看到尹总统发表的宣言具体内容,但刚才看到了英文的媒体报导。韩国新政府强调“自由”,我觉得反映了其重视韩美同盟关系。我不知道宣言中的“自由”侧重哪方面,但我认为尹政府强调的“自由”主要是自由民主主义,就是美国强调的那样,自由的世界秩序。韩国很多专家对于“自由”这一观念存在争论。当然韩国新政府这样的言行对韩中关系有负面影响。至于韩中前几天的外长会议,我不知道双方在会晤之前是否进行了充分的协商。总之,我认为这些问题都反映了韩中合作关系的现实可能存在着“赌气”的行为,所以,韩中关系的前途还有很多难关需要克服。

  牛林杰:俊生提的这个问题是很重要的,其实以前我也确实考虑过针对韩国的萨德问题,如果是中国在朝鲜部署武器的话,韩国会怎么做?韩国会反对吗?黄教授提出的萨德问题,我现在的感觉是又回到了6年前的争论,6年前韩国刚部署萨德的时候,我曾经去韩国和韩国朋友进行充分交流,关于萨德部署的利弊,我觉得今天韩国给出的理由仍然是在重复6年前的理由,即为了防御朝鲜的导弹、核武器和保护韩国国民、保护驻韩美军。实际上,打着这个名义,韩国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部署更多的战略武器。我当时就说过,驻韩美军本身对朝鲜是多大的威胁?驻韩美军在韩国驻扎,它本身就是对韩国所有武力的一种最好的防御。我觉得驻韩美军这28000人在那个地方就足够防御朝鲜了。所以我当时提出了一个命题,维护一个友好稳定的中韩关系,比部署萨德对韩国的安全利益和韩国的战略利益都更有好处,我今天仍然坚持这个观点,希望韩国朋友能够思考这个问题。

黄载皓

  申锺浩:我个人看法,萨德是韩中之间最敏感的问题,不仅与韩中有关,还与中美、韩美关系有关,因此不容易解决。我觉得韩国新政府在“三不一限”政策上的反复有很多原因,主要是想体现与前任文在寅政府的差别。刚才张教授问韩国新政府强调“自由”的问题,也是尹政府为了体现与前政府的差别,强调重视价值观外交下的韩美关系,也表示重视朝鲜人权问题的意志。

  黄载皓:我补充一下,我不知道两位外长会谈的重点是萨德问题,还是经济安全、Chip4(晶片联盟)还是半岛问题?我个人觉得还是经济安全部分是重点,只是国内媒体关心的是萨德,所以重要性还待观察。关于萨德的“三不一限”,“一限”是韩国自己承诺的,还是中国也说了?两边的说法不一样。文在寅政府最后一年时说萨德不是承诺,中国对此如何解读?是否接受呢?还是双方都同意了?这个现在双方的表述也不一样。现在萨德的主要争议在哪里,“三不”的第一个“不”涉及韩美日军事同盟合作,我认为韩美日三国的合作主要是局部的,涉及人道主义或非传统安全的,韩国不会轻易推动全面的安全同盟水准的合作。第二个“不”指的是加入美国的导弹系统,美国同意韩国解除导弹800公里射程限制,韩国可以自己开发,但韩国不愿意直接参与美国的导弹系统。最后一“不”指的是目前韩国部署了6枚萨德反导系统,韩国说过不会再加第7枚,这个中方应该也没什么可反对的,而且就算尹政府愿意买,美国也不一定愿意卖,即使愿意卖,部署也需要时间。目前韩国涉及萨德的最新消息是,现在的星州萨德基地的美军生活环境要改善,仅此而已,所以我不知道为什么萨德问题最近又闹大了?是中韩出现了对立的问题还是媒体在炒作?无论如何,我们不要轻易回到6年前的斗争状态。

  闵贵植:我的看法是,中韩都认为萨德问题重要,但这不是韩中之间唯一的焦点,中国媒体集中萨德问题可能会丢掉更重要的利益。中国也知道,萨德问题不完全是中韩双方的事,这首先要解决中美关系的一些问题。只着眼于萨德,就会忽视其他议题,比如IPEF(印太经济框架)、Chip4(晶片联盟),或者“一带一路”合作方面的事务,韩中还有很多方面可以互利。还有两国如果都陷入萨德问题的争执,两国国民的感情也会恶化,这也是不明智的,不符合双方利益。我们纪念韩中建交30周年,就应该冷静分析,优先处理能够解决的问题,当然也存在暂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因为中美关系出现变化,所以一些问题仅靠中韩两国是解决不了的,萨德问题就是其中之一。尹政府现在因为国内因素,对外宣布不承认“三不一限”,但他不一定就会这么行动,他只是面对国内,要强调自己和文在寅政策不同,毕竟他需要靠选民的支持维持政权,所以希望中国官方能够心照不宣,不要有太敏感的反应,否则有可能丧失更多的合作利益,不要总是集中于讨论萨德问题,这不明智。

  郭至君:各位对于萨德问题都非常踊跃地表达了意见,我希望中韩学者们能冷静观察,能将意见建议影响到两国媒体甚至外交决策部门,不要把如此敏感的事扩大,否则对中韩关系百害而无一利。下面我们进入第二环节,主题是:中韩经贸关系现状及其展望,首先有请中方的张慧智教授发言。

张慧智

     张慧智:中韩经济关系有脱钩、断链风险

  中韩双方高度重视建交30年这样一个时间节点,最关键的一个核心原因是因为建交30年来,虽然取得了系列的、非常显性的成果,但与此同时,中韩关系也处于一个转折期,或者说岔道口。究竟是并行前进,还是要分道扬镳,这是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对中韩经济关系,我提出几点思考:

  第一,中韩经济合作“压舱石”作用明显。我认为,自1992年8月24日中韩建交至今,中韩两国以经贸合作为基础,合作领域逐渐扩大到政治外交、人文交流和军事安全。相对于其他领域,中韩两国的经济合作的成果是最为巨大的,而且是体现得最为明显的。两国关系日益成熟并取得巨大成果,为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中韩以产业互补性为基础紧密的贸易投资合作深化了两国经济相关依赖,成为推动两国关系坚定前行的“压舱石”。

  从贸易和投资的角度来看,中国自2004年开始连续18年保持韩国最大交易伙伴国地位,是韩国最大贸易顺差来源国。疫情期间,双边贸易额仍逆势增长,连续两年超过3000亿美元,2021年达3624亿美元,为两国克服疫情对经济的冲击发挥了重要作用。2015年生效的中韩FTA进一步深化了两国经贸合作,中韩都增加了对对方国家的直接投资,截至2021年中韩相互直接投资累计近千万美元,互为第二大外资来源国。中韩持续深化的经济合作为两国关系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