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瑞·布朗新书《欧洲人眼中的中国》发布
中评社北京4月15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 实习记者 王博麟)2022年4月13日下午,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线上发布会,重磅发布了伦敦国王学院中国学教授、中国研究所主任凯瑞·布朗(Kerry Brown)的新著《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800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China Through European Eyes:800 Years of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ncounter)。本书作者、出版界和智库界资深人士受邀共同发布和解读这一新著,并就本书中设计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
“东方”,这个笼罩着神秘面纱的遥远之地,究竟如何被欧洲人想象出来,这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故事,对欧洲和对世界而言都意义重大。如何看待批判和东西方的“差异”——是广泛地将其视为一种鼓舞人心、令人振奋和欣然接受的文明,还是将其视作一种具有威胁性和恐吓意味并且需要予以反击的文明?这种尖锐的态度对立一直持续到今天,从而解释了为何即便在当代,也要去历史中寻找根源的价值,本书为这一历史根源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表示在致辞中表示,这本书包含了非常多的来自于欧洲的专家和学者们对于东方的认识,他们对于中国的研究源远流长,在这本书当中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脉络。在当今俄乌冲突加剧国际紧张局势的背景下,我们也想要从这样的层面上去解读一下目前的国际格局。在历史上有这么多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对于中国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是怎么样的,以及他们对中国的想法是如何发生演变的。“通过这样的一本书,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的,对中国的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所以我相信这本书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助理总监董黎熙表示,这本书是一种启发,它能够让我们在今天更好地展望未来,更好地探讨如何促进欧洲和中国之间的积极对话。同时,这本书也能够让读者能更地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在欧洲人眼中的演变。“通过梳理这80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商业、经济、文化、政治以及国际关系上不断演进的过程,但这仅仅是我们所审视中国的一个角落,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沟通,我们也需要更好地去推动对于中国的研究。”
本书作者凯瑞·布朗为我们介绍了本书的结构。本书是一部关于欧洲人与中国交往的“叙事史”,汇集了欧洲文学、哲学和政治领域一些重要人物对于中国的描写,时间跨度从13世纪的马可·波罗时代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结束。这些文章不仅表达了古今学者对中国的核心观点,也包括他们与中国实地接触后的一些文字记录。东方不仅在社会和政治习俗上与西方大相径庭,在文化和知识传统上迥然相异,因此这些作者对提高西方人对东方的认知做出了重大贡献。
本书摘录了一些文章以帮助读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个故事:中国如何成为了“东方”的主要代表。其中既有西方人对中国文明的认知,也有来自西方视角的批判。在21世纪的今天,虽然大流行阻碍了面对面交流,但在“一带一路”、中欧班列、各类经贸合作和全球化背景下,中欧之间的关系更为重要。本书在此时出版,对于帮助世界从历史视角、多维视角理解中国大有裨益。
在嘉宾讨论环节,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表示,这本书的结构相当严谨,从不同学者的著作和描述中一步步让我们看到了西方人对于中国的看法是如何演变的,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历史的反思,我们也应该多看看在过去40年我们之间的沟通交流带来了什么样的认知变化,找到一些共识点,为人类和未来做出更多努力和贡献。“这本书的出版真的是恰逢其时,现在东西方出现了冲突,但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文明与文明之间是可以融会贯通的,这是文明之间的碰撞。”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当我们在阅读这些书时,我们要有一种历史的反思,我们需要对历史进行在人文、历史文化层面上的再挖掘。欧洲国家和中国都拥有悠久的历史文明,中欧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人员交往频繁密切,中欧之前加强交流与沟通是不可或缺的,尤其对未来的和平与发展而言。如今中英之间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密切,相信英国在中西方交流上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桥梁作用。
中译出版社社长乔卫兵最后总结到,布朗先生的著作非常有意义有价值,从800年历史的视角,选取了16位欧洲知名的文人、专家、学者、政治家对中国的看法,作者有两个词非常好,一个是“亲历者”,一个是“旁观者”。在过去欧洲人对中国既有比较实际客观的认识,同时也有误解的地方,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从古人的角度,汲取养分,辨别是非,这本书的出版有利于帮助促进中国和各国之间的沟通交流发展。而这本书讲的是过去800年间的文化交流,期待布朗先生未来在书中会如何描述世界冲突、变化下的中国,以及欧洲与中国的交流和欧洲人审视中国社会变化的基本认识,期待能拥有更多合作机会。“当下我们面临着紧张的国际格局和未知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中欧应该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向未来,共同建设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
中评社北京4月15日电(助理记者 徐媛 实习记者 王博麟)2022年4月13日下午,全球化智库(CCG)举办线上发布会,重磅发布了伦敦国王学院中国学教授、中国研究所主任凯瑞·布朗(Kerry Brown)的新著《欧洲人眼中的中国:绵延800年的文化与知识交流》(China Through European Eyes:800 Years of Cultural and Intellectual Encounter)。本书作者、出版界和智库界资深人士受邀共同发布和解读这一新著,并就本书中设计的相关议题进行了深度研讨。
“东方”,这个笼罩着神秘面纱的遥远之地,究竟如何被欧洲人想象出来,这是一个有趣且重要的故事,对欧洲和对世界而言都意义重大。如何看待批判和东西方的“差异”——是广泛地将其视为一种鼓舞人心、令人振奋和欣然接受的文明,还是将其视作一种具有威胁性和恐吓意味并且需要予以反击的文明?这种尖锐的态度对立一直持续到今天,从而解释了为何即便在当代,也要去历史中寻找根源的价值,本书为这一历史根源提供了很好的支撑。
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表示在致辞中表示,这本书包含了非常多的来自于欧洲的专家和学者们对于东方的认识,他们对于中国的研究源远流长,在这本书当中可以看到非常清晰的脉络。在当今俄乌冲突加剧国际紧张局势的背景下,我们也想要从这样的层面上去解读一下目前的国际格局。在历史上有这么多的专家和学者,他们对于中国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欧洲人眼中的中国是怎么样的,以及他们对中国的想法是如何发生演变的。“通过这样的一本书,我们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西方人是如何思考中国的,对中国的概念是如何建立起来的,所以我相信这本书确实让人耳目一新。”
世界科技出版公司助理总监董黎熙表示,这本书是一种启发,它能够让我们在今天更好地展望未来,更好地探讨如何促进欧洲和中国之间的积极对话。同时,这本书也能够让读者能更地了解到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在欧洲人眼中的演变。“通过梳理这800年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商业、经济、文化、政治以及国际关系上不断演进的过程,但这仅仅是我们所审视中国的一个角落,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沟通,我们也需要更好地去推动对于中国的研究。”
本书作者凯瑞·布朗为我们介绍了本书的结构。本书是一部关于欧洲人与中国交往的“叙事史”,汇集了欧洲文学、哲学和政治领域一些重要人物对于中国的描写,时间跨度从13世纪的马可·波罗时代开始,到20世纪70年代结束。这些文章不仅表达了古今学者对中国的核心观点,也包括他们与中国实地接触后的一些文字记录。东方不仅在社会和政治习俗上与西方大相径庭,在文化和知识传统上迥然相异,因此这些作者对提高西方人对东方的认知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