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新动能成长的“乘数效应”
——编者
对话人:
李拯本报评论员
肖擎湖北日报评论员
李拯:说起长江经济带的变化,人们津津乐道一个场景:“微笑精灵”长江江豚逐浪嬉戏,昔日化工产业聚集的“临江锈带”,蝶变为今天百姓畅游的“滨江绿带”。回顾过去,长江沿岸曾是我国化工产业的集聚区,化工产业链完整、就业岗位多、纳税额高,但污染严重,群众反映强烈。治理“化工围江”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牵绊,湖北如何凝聚共识、攻坚克难?
肖擎:破解“化工围江”,认识上要摆脱“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修复”的思维惯性,行动上要走出“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增长”的发展老路。以宜昌市首家“关改搬转”的化工企业田田化工为例,300多台(套)生产装置、近2亿元的总估值、近3000万元的年均利税,还涉及职工安置等诸多问题,思想疙瘩难解;解决职工安置等问题,相关财政投入需3亿元,资金压力极大。破题解题,思想引领发挥了关键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湖北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率先转变思想。当绿色发展成为指挥棒,一系列调动企业积极性的政策陆续出台。首家企业搬到新的工业园区后综合效益提升,形成了示范效应。截至目前,湖北全省沿江1公里内化工企业实现“清零”,440余家沿江化工企业完成“关改搬转”,“进度条”不断刷新。
李拯:这为“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提供了鲜活的阐释。化工厂从江边搬走的“舍”,换来了一江碧水、两岸青山的“得”;化工厂落户新的工业园区并不是简单的物理迁徙,而是发生了生产经营转型升级的化学反应,粗放式发展老路的“退”,换来了绿色发展新路的“进”。这个过程,体现着进退取舍的辩证法,更彰显着新思想引领新发展的实践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