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伦春族下山:从岭上人家到小康之家
“族人们都说我画出了大家的心声,鄂伦春族的生活就是在党的关怀下一步一步变好的。”年近六旬的关桃芳,是鄂伦春族桦树皮镂空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这些墙体彩绘正是出自她的笔下,族人过上幸福生活的剪影,如今被她栩栩如生地镌刻流传。
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鄂伦春人世代居住于大兴安岭腹地,以打鱼和狩猎为生。1953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人下山建村定居,告别桦皮为屋、兽皮为衣、栖息山林、流离转徙的游猎生活。70年来,这个从林海中走来的少数民族,在大兴安岭深深扎下了幸福根。
艺术源于生活。鄂伦春人下山后的幸福,鲜活地出现在关桃芳的作品中,也融注在族人岁月静好的平常日子里。
乾净整洁的鄂族新村民房、鲜艶醒目的仿“撮罗子”民宿……漫步在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浓郁的民族风情尽收眼底。
近年来,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利用与G331国道毗邻的地理优势,开发运营鄂伦春民族风情园旅游项目,使鄂伦春族乡的文化优势转化为旅游优势、经济优势,辐射带动周边餐饮接待、电商带货、文创产品销售等同步增长。
“这些年,一年比一年享福!”从居住条件简易的撮罗子、木刻楞、砖瓦房,再到窗明瓦亮、集体供暖的楼房,下山以来的居住条件让白银纳鄂伦春族乡80岁的孟淑卿感慨,“这搁以前,是不敢想的事。”
“冬天,晚上穿着兽皮衣服,戴着厚顶帽子睡觉,一觉醒来,脸上、帽子上都是凝结的冰霜,一个冬天都没有办法洗澡……”自小住在几根木杆搭建的“尖角”撮罗子里,忆起儿时难以抵御的严寒,孟淑卿仍历历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