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刚需 政企合力 探索康养产业之道
此次论坛主办单位为新华社《经济参考报》、世界贸易中心协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北京服务贸易协会;由《经济参考报》新华健康信息服务平台、北京服务贸易协会秘书处承办,北京健康文化促进会协办。
老龄化社会的产业刚需
《经济参考报》党委书记、总编辑周亮在论坛上致辞表示,老龄化时代的来临,给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应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开发适老化技术、产品及服务,培育智慧养老等新业态。
相关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健康养老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约为7%,而欧美等发达国家这一比例普遍超过25%。预计到2050年,我国健康养老产业规模有望达到100万亿元。
我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达到2.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9.8%;65岁及以上人口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14.9%。另据国家卫健委的数据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我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早在2017年,我们意识到中国老龄化骤然加速,就在思考一个问题,什么才是老龄化时代的刚需?我们发现,中等收入群体的扩大和老龄化的加速,会实现某种程度的叠加,必然孕育出老龄化时代的康养刚需。”新里程健康集团首席执行官林杨林说,依托强大医疗能力与运营能力的新型医养结合体系,将首先成为康养行业刚需。只有成熟的康养产业,才能最大程度减少老龄化对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影响,才能助力国家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
论坛上,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孔伟认为,伴随着老年人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日益增长、品质升级以及消费观念和能力提升,健康养老产业迎来广阔市场空间。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是重大的民生话题,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久之计,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健康养老服务需求,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消费、增加就业,有利于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