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一鸣:家在落云鸣泉边
中评社香港9月1日电/资深评论员郭一鸣今天发表在大公报维港看云的文章说,随着锣鼓响起,英歌舞表演开始,三十多名扮成古代英雄好汉的舞者排成两行,每人左右手各持一根短木棒,上下左右不停对击,踩着强烈节奏以刚劲舞姿横向进场,气势雄壮,一下子令港九潮州公会中学大礼堂的气氛陡然炽热起来。这是广东揭阳市“文化进校园活动(香港站)”的重头戏,除了英歌舞,还有青狮表演、剪纸示范表演、潮剧表演等,都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揭阳同乡社团总会的支持下,揭阳市文化部门牵头,一批非遗传承人和表演团队成员专程来到香港,本周一(八月二十八日)在旺角港九潮州公会中学与师生家长和在港揭阳乡亲进行交流。乡音传乡情,家乡的传统文化,令人心往神驰。
文章说,小时候在家乡汕头听过英歌舞的名字,但没有印象,那个年代这类民间传统文化表演,有宣扬“封资修”之嫌,不敢公开表演,只在乡间流传。近年本港潮汕同乡社团举办一些活动,也有邀请家乡的英歌舞团体来港表演助兴,但主要为搞搞现场气氛。这一次是专业表演,近距离、专注观看英歌舞表演,既是一种特别享受,同时,也增进对家乡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瞭解。这次活动的领队、年逾八旬的张老师向现场来宾介绍,英歌舞表演的内容,来自《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时迁火烧翠云楼”的故事,各位舞者的扮相,代表小说中的一众梁山泊好汉,手拿一条蛇妙手空空的时迁则是舞蹈表演的灵魂。故事内容和人物性格,决定了这种潮汕传统舞蹈的风格充满阳刚和豪情,名副其实“英歌”。张老先生一边说,一边扎好马步示范挥动双手敲击短棒的英歌舞典型动作,引来全场掌声和笑声。
有一个说法,叫做北有秧歌、南有英歌,其实英歌来源于秧歌。据专家研究,南宋时中原军队南下,把山东鼓子秧歌和凤阳花鼓等北方民间表演形式带到岭东一带即今天的潮汕地区,与当地文化融合而演变成为将舞蹈、戏剧和武术熔于一炉的英歌舞。众所周知,潮汕人这个族群是历代自中原地区南迁形成,除了英歌舞,潮汕传统文化的潮剧潮曲、潮州话,以及刺绣、木雕、剪纸等等,其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原文化。
关于揭阳,在本港潮籍人士以外,特别是外省的族群,知名度可能不及潮州和汕头。其实揭阳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潮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文化底蕴非常深厚。揭阳四大书院中最早的蓝田书院有八百多年历史,宋代大儒朱熹曾经应同榜进士郑国翰邀请到此讲学,留下“梯云石磴羊肠绕,转壑飞泉碧玉斜。一路风烟春荡漾,数声鸡犬野人家”的吟咏和“落云鸣泉”的墨宝。朱熹对揭阳文化影响深远,此后蓝田书院人才辈出。其他三大书院分别是梅岗书院、宝峯书院和榕江书院。揭阳一县历史上一共出了九十六名进士,四大书院功不可没。那天我在座谈会上向揭阳市领导建议,揭阳作为潮汕三市之一,在文化论述和城市形象上应该构建有别于汕头和潮州的特色。揭阳四大书院的历史和历代揭阳名人的故事,例如明朝翁万达、南明郭之奇、清代丁日昌等,以及新中国第一代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许涤新、香港著名爱国侨领庄世平、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等等,都是揭阳宝贵的文化资产。
文章说,顺便再提一点,揭阳和香港还有一层特别的关系,就是发源于揭阳迄今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三山国王”信仰,在香港拥有不少信众。那天出席座谈会时收到一本黄凡主编的《三山国王文化》,书中列出本港有六处“三山国王”庙,我查看资料,当中观塘坪石邨的三山国王庙有大约二百年历史,列为三级历史建筑。台湾和东南亚地区也有不少三山国王庙,中山大学历史学家陈春声教授在《三山国王与台湾移民社会》一文认为,台湾大约有一百七十座三山国王庙。三山国王,是揭阳人或者说潮汕人昔年漂洋过海时随身的保护神,平安抵达、落地生根之后供奉于异国他乡,代代相传。据瞭解,香港目前大约有四十万人祖籍是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