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精准支持实体经济
中评社北京9月6日电/据经济日报报导,近日,商业银行发布2023年中期业绩报告,金融赋能实体经济成为疫情平稳转段后的亮点工作。随着LPR下调引导贷款利率下行,对各家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将产生一定影响。如何把握净利息收入基本盘与加大信贷投放总量节奏,进而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可持续和防范化解风险的能力?
上半年以来,多家商业银行按照中央要求,围绕稳增长、扩内需、促消费的目标,一方面拓展非利息收入增长点,做好债券等投资组合配置,聚焦制造业、新兴产业等实体经济关键领域,持续为实体经济恢复向好提供稳固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运用金融科技手段强化业务流程再造,进而打通融资堵点和痛点,推动小微企业融资降本增效。
降本增效加大金融供给
中报显示,多家商业银行积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着力点,持续加大减费让利力度,从多方面不断推动实体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建设银行信贷投放有力有效。一季度靠前发力,实现旺季开门红,二季度稳总量、调结构,持续加大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上半年贷款总额新增1.94万亿元,同比多增3541亿元。毫不动摇支持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民营企业贷款余额5.22万亿元,保持同业领先水平。建设银行行长张金良表示,积极助力实体经济恢复与发展,多渠道释放信用资源,切实发挥国有大行市场“稳定器”作用。
农业银行着力提升实体经济金融供给,精准滴灌经济发展重点领域。比如,加大对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制造业贷款余额2.91万亿元,新增6120亿元,增速26.6%,中长期制造业贷款增速45%,制造业贷款增量、增速,中长期贷款增速均领先同业;全力服务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贷款余额3.5万亿元,新增4719亿元。
今年上半年以来,金融持续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和回升向好,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初步统计,2023年上半年社会融资规模增量累计为21.55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多4754亿元。其中,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增加15.6万亿元,同比多增1.99万亿元。
“2023年以来,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信贷投放整体呈现‘总量合理增长、结构持续优化、价格稳步下行’的特征,有力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回升向好。”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梁斯表示,信贷资金平稳增长,较好满足了实体经济融资需求。但考虑到疫后经济处于持续恢复阶段,宏观调控政策仍在继续发力,引导金融机构强化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满足实体经济在经济恢复期的资金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