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别让开学时立的人设成为发展枷锁
来源:东方网 作者:梁宇飞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立人设”的相关话题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同学将“立人设”写入“新生入学宝典”,以此来解决或避免人际交往中可能出现的小情况,“只要人设够强,麻烦就追不上我。”有人认为,“社交人设”可以让我们提前表明态度,不亏待自己。也有人担心,“人设”会限制自己的社交边界,提前对别人的需求说不,会不会被讨厌孤立?(8月31日 中国青年报)
“人设”的设立本身就是为社交活动服务的。当新生初来乍到,踏足一个自己从未接触的陌生环境时,立一个“人设”,既是对外界的一种侦察与试探,也可以为自己建立一套独有的保护机制。在前期与人交往、熟悉环境以及初步划定社交边界时,人设无疑可以起到积极作用。但“人设”不可能“一设了之,一劳永逸。”立下与自己性格相差过大的“人设”,也容易为自己套上“枷锁”。
从实用的角度出发不难看出,为自己“立人设,贴标签”,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滋扰,拒绝“无效社交”,让很多工作与生活之中的难题迎刃而解。例如立下“早睡人设”,便减少了在将要休息时面对舍友嘈杂的沟通成本,弱化了沟通难度,也能让自己在提醒他人时避免了尴尬。“拒绝人设”则可以省去许多与自己无关的工作,提供一个相对安静的个人空间。
“人设”的确立以及其发挥的作用利用了心理学中的“首因效应”,即“第一印象”会在别人脑海中占据主导地位。很多时候,这种感知会使人们在交往中依据第一印象来确定自己的社交风格,从而给出较为合适的“分寸感”。但这并不意味着“人设”在社交之中会起到决定作用。“人设”的保持是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双方都没有比较明确的“边界感”,或者在后续发展中出现的“人设崩塌”打破了这种建立在第一印象之上的“尊重平衡”,那么这种“人设设立”也会失去其意义。
“人设设立”固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节约“社交成本”的方法,但不能忽视的一点是,“人设”需要维护。在“人设”被确立起来的那一刻,也就意味着“人设崩塌”风险的存在。与性格不合适,不贴近的“人设”,即使强行设立也难以维持,真实的自己在生活细节之中是难以隐藏的。维护这种“人设”势必会使我们陷于疲劳的境地,从而不利于人际关系长远发展。能否在初期的“人设”设立之后找到一个相对合理的过渡期,平稳恢复到正常状态对于学生来说是需要重视的问题。毕竟“人设”只是带有工具色彩的社交手段,不能成为制约自己发展的枷锁。
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人设”又是一面镜子,是自我的一种印象管理,代表着我们内心中渴望弥补的“薄弱处”与想成为的角色。它提供了一种自我暗示,一种期盼,一种未来企划,也能激励我们向更加理想的状态前进,做更好的自己。它起着标杆作用,但并非所有的“人设”最终都可以实现,也并非所有的“想成为”最终都会让自己变成那个心底里满意的角色,不要因“人设”逼迫自己太过也很重要,“人设”是激励,不是压力。
辩证看待“人设”的作用,不过分依赖“人设”,同时又因为“人设”的存在逐步完善自己,达到理想状态,才是设立“人设”的“正确打开方式”。在社交交往中,刻意的“人设”不可取,不论“人设”在步入新环境的前期发挥了多大作用,我们总要学会接纳真实的自我并顾及他人的感受,这才是让自己处于舒适社交环境与学习生活环境的根本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