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大咖讲书 仇长根详谈认知台湾

仇长根向中评社签名赠书(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2月13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主办的“中评大咖讲书”第七期学习活动12月12日以线上的方式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仇长根受邀担任主讲嘉宾。仇长根讲述了其新书《感悟台湾——我与台湾三十年》的写作历程,分享了自己的二十条对台湾问题的认知、感悟、思考和建议,并回答了中评社记者提出的十多个问题。此次大咖讲书活动由中评社编委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主持,中评社香港总部和北京总部的青年记者、编辑、分析师等分别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与。

  郭至君在开场白中介绍说,仇长根老师是中评社的老朋友,是一位资深的台湾问题专家,他于1970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兵团接受锻炼,1974年参加解放军,1990年开始从事对台工作,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室主任、新闻处处长、副巡视员,兼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浦东台湾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2002年,他赴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台湾事务部工作,历任处长、部长高级助理、副巡视员。

  郭至君表示,不久前,仇老师的新著《感悟台湾——我与台湾三十年》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收录了他从1998年至今的大量涉台论文,演讲文稿、媒体采访以及之前刊登在《中国评论》月刊上的学术文章。他也在该书回忆了如何与台湾结缘,以及对台湾问题的认知与感悟,并详细披露了自己从事对台工作与研究的心路历程。

 “我在拜读该著作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仇老师三十多年来对台湾问题、两岸关系的思考脉络和研究心得,仇老师并非仅是一个书斋里面的学者,而同时也曾是政府官员,是政策的执行者,所以他能够结合国家对台政策进行理论思考,成就了自身既是官员,又是专家的复合思维,令读者获益满满。相信仇老师的开讲能给今天参与活动的中评社青年人带来工作和学习上的重要启发。”郭至君说。

  在中评“大咖讲书”的活动上,仇长根介绍了《感悟台湾--我与台湾三十年》一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共分为六部分,共48万字,第一部分介绍了他与台湾结缘的过程,第二部分主要写他对台湾问题的认知与感悟,第三部分汇集了他撰写的30篇涉台论文,第四部分主收集了16篇他在《中国评论》月刋发表的文章,第五部分选编了他近四年来的18篇演讲稿和文章,第六部分选编了19篇他接受大陆和港台媒体采访的稿件。

  仇长根从事对台工作和对台研究三十余年,对台湾的认知与感悟非常深刻,他与听众分享了20个方面的认知与感悟。在谈及关于“一个中国”原则与“一个中国”内涵的区别时,仇长根表示,上世纪九十年代,汪道涵会长在上海就对学者提出过,要认真研究“一中原则”与“一中内涵”。时隔20多年后的2019年1月2日,习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讲话中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我认为,习总书记和汪老讲的相同点,实际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研究解决在‘一中’原则下有别于港、澳两制模式的‘台湾模式’的内涵问题。”仇长根说。

仇长根与听众们分享从事对台工作三十余年的心得和经验。(视频截图)

  仇长根深情地回忆了当年常在汪道涵会长身旁聆听教诲的时光,他还特别提到,“三十多年来,我一直与香港中评社相伴而行。郭伟峰、周建闽带着汪道涵会长的嘱托,怀着为两岸和平发展的历史使命,到香港探路创业,中评社如今已成为两岸新闻界独一无二的、极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媒体智库。”他衷心祝福香港中评社继续为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发挥其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此外,仇长根还回答了中评社记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包括“九合一”选举对2024年大选的影响,《香港国安法》生效后港台关系的变化,沪台关系,从事沪台、港台交流工作中难忘的经历等等。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在作点评时说,“大咖讲书”是中评社青年人集体学习的重要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大家不仅是听到了什么,问到了什么,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什么。在通读仇长根所长的新著作《感悟台湾——我与台湾三十年》的基础上,我今天又聆听了仇长根所长深入的论述,由此深切感受到,仇长根所长具有的“长根三专精神”非常值得中评社同仁学习,可以用三句成语来概述:

  第一,专一不移精神。汉代杨雄《法言义疏·修身》所言:“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仇长根所长三十年如一日,专心致志从事台湾问题研究与对台工作,祗有这样矢志不移的坚持,才能为和平统一贡献个人的智慧,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我们要学习仇长根所长,坚持和平统一的初心不变、发挥顽强的、不为一时一事冲击的思维定力,有诚心、讲诚意,认真做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融合发展的研究与传播工作。

  第二,专精覃思精神。《北齐书·冯伟传》有这样记载:“后还乡里,闭门不出将三十年,不问生产,不交宾客,专精覃思,无所不通。”专精覃思就是专注于精深博大和全面细致的思索判断的意思。借古喻今,如果我们今天把台湾问题变成网络流量来为自己牟取私利,必然乱其志,必然无法理性地研究问题,必然走向民粹而失去理智。所以,我们要学习仇长根所长,拒绝把对台研究变成牟利工具,拒绝置个人利益于国家利益之上。中评社本身就是一个诚实媒体,积极拥抱善的力量,要为遏制两岸走向残酷的战争而说真话,表真情。

  第三,专门名家精神。宋代苏轼、陆游所着文章都提到了专门名家这一概念,就是指专精于某一门学问、技艺而享盛名的人。展望未来,两岸关系风云涤荡依然,不畏浮云才能拨云见日,专门名家就是看穿浮云的历史之智,不可或缺。仇长根所长通过三十年的淬炼,终成大家,不仅是中评社记者勤于问计的智者,更是智库媒体中评社的所有青年人的学习榜样。

  郭伟峰说,中评社立社以来,努力构建智库媒体,非常幸运的是,两岸及港澳、国际社会大量的专门名家赋予我们思想和智慧的动力与能力,与智者同行、与善者同伴,这是中评社的福气和运气,我们一定要加倍珍惜、努力践行。

  在讲书活动结束后,仇长根在《感悟台湾——我与台湾三十年》一书上签名赠予中评社,中评社也将仇长根的著作正式收入至中评大咖讲书系列著作名册中。

  “中评大咖讲书”第七期具体内容将陆续在中国评论新闻网及相关社交媒体平台刊发,敬请关注。

中评社编委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主持本次“大咖讲书”活动(中评社 段晓鲁摄)

中国评论通讯社社长、中评智库基金会董事长郭伟峰进行点评(中评社 段晓鲁摄)

活动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行(视频截图)

香港会场(中评社 段晓鲁摄)

仇长根向中评社签名赠书(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12月13日电(中评社报导组)由中评智库基金会和中国评论通讯社共同主办的“中评大咖讲书”第七期学习活动12月12日以线上的方式举行,华东师范大学两岸交流与区域发展研究所所长、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仇长根受邀担任主讲嘉宾。仇长根讲述了其新书《感悟台湾——我与台湾三十年》的写作历程,分享了自己的二十条对台湾问题的认知、感悟、思考和建议,并回答了中评社记者提出的十多个问题。此次大咖讲书活动由中评社编委兼国际部主任郭至君主持,中评社香港总部和北京总部的青年记者、编辑、分析师等分别通过线上和线下的方式参与。

  郭至君在开场白中介绍说,仇长根老师是中评社的老朋友,是一位资深的台湾问题专家,他于1970年作为“知识青年”到黑龙江兵团接受锻炼,1974年参加解放军,1990年开始从事对台工作,曾任上海市人民政府台湾事务办公室研究室主任、新闻处处长、副巡视员,兼任上海市台湾研究会副秘书长、上海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浦东台湾经济研究中心副主任、全国台湾研究会理事。2002年,他赴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台湾事务部工作,历任处长、部长高级助理、副巡视员。

  郭至君表示,不久前,仇老师的新著《感悟台湾——我与台湾三十年》由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出版发行,这本书收录了他从1998年至今的大量涉台论文,演讲文稿、媒体采访以及之前刊登在《中国评论》月刊上的学术文章。他也在该书回忆了如何与台湾结缘,以及对台湾问题的认知与感悟,并详细披露了自己从事对台工作与研究的心路历程。

 “我在拜读该著作的时候,可以很清楚的感受到仇老师三十多年来对台湾问题、两岸关系的思考脉络和研究心得,仇老师并非仅是一个书斋里面的学者,而同时也曾是政府官员,是政策的执行者,所以他能够结合国家对台政策进行理论思考,成就了自身既是官员,又是专家的复合思维,令读者获益满满。相信仇老师的开讲能给今天参与活动的中评社青年人带来工作和学习上的重要启发。”郭至君说。

  在中评“大咖讲书”的活动上,仇长根介绍了《感悟台湾--我与台湾三十年》一书的主要内容。这本书共分为六部分,共48万字,第一部分介绍了他与台湾结缘的过程,第二部分主要写他对台湾问题的认知与感悟,第三部分汇集了他撰写的30篇涉台论文,第四部分主收集了16篇他在《中国评论》月刋发表的文章,第五部分选编了他近四年来的18篇演讲稿和文章,第六部分选编了19篇他接受大陆和港台媒体采访的稿件。

  仇长根从事对台工作和对台研究三十余年,对台湾的认知与感悟非常深刻,他与听众分享了20个方面的认知与感悟。在谈及关于“一个中国”原则与“一个中国”内涵的区别时,仇长根表示,上世纪九十年代,汪道涵会长在上海就对学者提出过,要认真研究“一中原则”与“一中内涵”。时隔20多年后的2019年1月2日,习总书记在纪念《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讲话中提出“探索两制台湾方案”。“我认为,习总书记和汪老讲的相同点,实际就是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研究解决在‘一中’原则下有别于港、澳两制模式的‘台湾模式’的内涵问题。”仇长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