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好“耕地中的大熊猫”为丰收筑基

  中评社北京8月29日电/据经济参考报报导,黑土地是地球上珍贵的土壤资源,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面积约2.78亿亩,黑土地开垦以来一直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生态功能逐渐退化。近年来,黑龙江省正采取多种措施保护好、利用好黑土地,更环保、健康的耕作方式不断得到推广,为丰收打下基础。

  治水土保根基 守护好“饭碗田”

  记者在采访中瞭解到,侵蚀沟、“鱼眼泡”是黑土地上的“疮疤”,使农田变得破碎,影响机械耕作效率。近年来,黑龙江省各地不断探索耕地修复方式,让“孬地”变“好地”,助力增产增收。

  “多亏了这几年的水土治理,保护了黑土层,去年我们村大豆平均亩产超过400斤,前些年200斤都难。”黑龙江省拜泉县三道镇战斗村党支部副书记赵金岭欣喜地说。眼下夏管正忙,战斗村一条侵蚀沟里柳条长得密密麻麻形成“柳条通”,两侧耕地里的庄稼郁郁葱葱,长势正旺。

  拜泉县水务局局长张树海介绍,每年秋季,组织村民沿着侵蚀沟沟底将柳条纵向排开,每隔两三米又用柳条横向压住,并打下木桩固定,形成连续柳编水通道。“利用连续式柳编跌水模式治理侵蚀沟,雨水在编织好的柳条上流淌,可有效防止黑土被带走。”张树海说。

  涝渍地俗称“鱼眼泡”。在北大荒集团鹤山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户丁明军家地块曾有面积达127亩的涝渍地,且位于地块中间,每年春天播种都不能播满播严,影响机车作业。

  去年秋季,鹤山农场有限公司在整地过程中采取平地或回填熟土的方式恢复地势,将地表径流顺田间落差流入自然沟中,使耕地恢复到连片耕种状态。“这平添的127亩耕地,预计今年能多打80多吨玉米,增收好几万元。”丁明军说,今年春耕作业,他“开着农机一推到底,相当‘带劲’”。

  据瞭解,黑龙江计划到2025年底前完成2.53万条侵蚀沟治理任务,通过工程措施和植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在抬高沟道侵蚀基准面的同时,稳定沟道,增强土地抗冲刷能力,逐步扭转侵蚀沟增加和扩大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