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乱象几时休

  中评社北京9月5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要票吗?要票吗?”

  这个暑假,随着大众积累的文旅需求集中迸发,居民生活水平、消费理念不断升级,旅游景点、文博场馆、演出市场等常出现“开售秒空、一票难求”的现象。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统计,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9.33万场,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亿元,同比增长673.49%;观众人数6223.6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0倍。与此同时,“黄牛”非法倒票现象又逐渐活跃起来。

  “最高档为1855元的门票,被‘黄牛’炒到18800元,价格是正常票价的10倍多”“游客约不到,‘黄牛’反而能约到,原本免费参观的博物馆却需要花钱才能进”“一个‘黄牛’、一场演唱会,一晚就赚了1万元”……网络上,只要搜索相关信息,就能看到网友们叫苦不迭。

  正规渠道求购不得,“黄牛票”却溢出天价——市场和消费者苦“黄牛”久矣。各类新闻、热搜的涌现,无不体现着“黄牛”倒卖行为对消费者正当权益的侵犯和对文旅市场良性发展的破坏,也警示、催促着我们:“黄牛”乱象,该花大力气整顿了。

  1.“你买不上,我有办法”

  利之所趋,人之所至。“黄牛”现象由来已久,在线下演出报复性增长、文旅市场火热的当下更甚。通过介绍,记者结识了专营文艺活动票务的“黄牛”晓凯(化名)。点开他的社交软件,赫然出现了“你有钱,我有票”的“霸气”个性签名。

  “代抢接起来!科技+人工命中率高,预算高的可以直接录信息。”“一轮开票命中率最高,需要的赶紧发信息!”“接代拍,特定活动邀请函可定,不拍要后悔了!”无论是抢票的各种渠道手段,还是驾轻就熟的焦虑渲染,都是“黄牛们”获利的“必杀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