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乐精华在美育

  中评社北京9月3日电/据光明网报导,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诗》魂

  《诗经》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所收大致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的作品,换句话说,是从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公元前六世纪的作品。由于时代久远,很多作品比较难读。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看似易解,却言人人殊。譬如大家熟知的《王风·黍离》,描写一个忧心忡忡的人,在原野上徘徊,看着因风而舞的禾苗,感慨万千,情不由己。如果继续追问:他为什么而忧伤?古人常把这首诗当作一首政治诗,抒写的是一种亡国之悲。可《黍离》诗找不到类似的提示,于是又有另外一种解释,说是一首描绘离情别绪的诗。就像唐代诗人郑谷《淮上与友人别》所写的那样:“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情绪确有相近之处,但《黍离》诗的感慨既深且广,不仅仅是离愁别意。于是又有第三种解释,那便是人生的感悟。

  2019年,在南开大学举行的“叶嘉莹教授回国执教四十周年暨中华诗教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席慕蓉女士讲述了一个故事:叶先生在年幼的时候,听伯父说,她的祖先源自蒙古高原上的土默特部,之后往东方迁徙,来到叶赫水畔,这个部落便定居在两岸,以水为名,叫叶赫那拉氏,蒙文的意思是“巨大的太阳”。叶先生一直想着寻根,终于在她近八十岁的时候实现了这个愿望。那是2002年的秋天,在吉林大学同事的陪同下,叶嘉莹先生和席慕蓉女士来到吉林梨树县探寻叶赫水。清澈的河水还在,而部族的居地已消失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中。叶先生钻过玉米地,登上了四周被玉米环绕的泥土高台上,面对夕阳,深思良久。蓦然间,老人家回过身来,动情地说,这不就是一首流传了三千年的诗吗?她随口吟出诗句:“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瞬间,在场的人都被感动了。叶先生用她的生命,用她一生的坎坷,一生的坚守,生动地诠释了《黍离》的生命价值,那是一首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诗》魂。

  战国风云中的《楚辞》

  在中国的历史上,没有第二个诗人能像屈原那样被人民广泛纪念,不曾中断。中国人为什么对屈原念念不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