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评:推动河套协同创新 提速湾区科创发展

  中评社香港9月2日电/网评:推动河套协同创新 提速湾区科创发展

  来源:大公报 作者:严刚

  国务院日前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中央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后,擘划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蓝图。《规划》提出,到2035年,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高地。

  《规划》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及全球发展趋势的视野,规划了河套科技创新发展的路径:一是突破制度藩篱创新机制,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二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产业基地;三是构建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四是营造深度开放的新格局,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五是在推动港深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加速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以适应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

  形成横跨两地的科创优势

  《规划》提出的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为河套香港园区以及包括口岸经济带发展为先导的北部都会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发展思路。香港园区只要充分利用深圳园区独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发挥“两制”的独特优势,联合香港园区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吸引并汇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聚集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携手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就能够在现有平台上,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甚至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其实,早于2017年,深港两地就已签署了共同开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合作备忘录,但受制于各种因素,目前河套两地的科技创新园区依然是以河为界,各自发展。皇岗口岸整体重建即将完成,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加顺畅,基本具备了两地园区科创要素流动畅通的客观条件。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实施跨园区的集中统一管理,打造“两制”特区中的特区,就能够吸引香港及国际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集群和卓越研究中心、顶尖企业研发中心,形成横跨两地的新的科技创新优势。作为“一国两制”中保持有更为灵活有效的“两制”的香港特区,在运行机制、人才建设、标准制定、融资税务、法律保障、网络安全、外引内联等方面,显然将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亦因此,香港须在充分发挥“两制”优势的基础上,积极配合中央高瞻远瞩制定的《规划》,借深圳园区建设发展,促进与带动香港园区发展;借深港园区协同合作发展,带动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

  一是深圳园区主动加强与香港园区的规划衔接,包括制度机制方面的创新与衔接,寻找“两制”的对接点与突破口,深化改革,大胆创新,协同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园区运营管理。

  二是根据香港园区发展的重点领域,以及香港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差异化发展与产业优势,在深圳园区建设一批功能相互支撑、产业关联紧密、对为未来深港深度合作影响重大的协同项目,如智慧城市及智慧生活等方面,加强协同合作。

  三是适应并配合港深园区协同合作的需要,为人才、设备、资金的跨境有序流动,制定超常规的前瞻性特殊政策,如跨园区人才无障碍自由流动,打通港深园区作为特区中的特区的要素自由流通。

  四是深化深港双方合作区建设发展协调机制,建立跨境统一管理的河套科技创新管理局,让特区更特更开放。五是打破现有政策限制,深港共同设立创投基金,探索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跨境双币灵活运用的新管治模式。

  国家主席习近平曾明确提出要规划建设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规划》是对香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支持与激励,亦是国家在新时期赋予香港助力强国建设的历史使命。河套区科技创新产业的规划与发展,不仅关乎香港和深圳未来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更关乎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其中,如何打破阻隔,建立协同机制就是推动河套科技创新更快更高发展的关键。

  以香港所长贡献国家所需

  《规划》对焦的虽然是深圳园区,论及的是河套区的发展,但着眼的却是整个大湾区的建设,视野视角却是国家发展大局,以及全球科技创新发展趋势。这是香港各界思考如何推动港深河套科技创新协同合作发展问题上的出发点与圆点,各界要从《规划》中把握着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培育并发挥香港优势,以己之所长,助力强国建设,贡献国家之所需,这也是香港的责任与使命之所在。   中评社香港9月2日电/网评:推动河套协同创新 提速湾区科创发展

  来源:大公报 作者:严刚

  国务院日前印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深圳园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中央继《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改革开放方案》、《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设总体方案》、《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后,擘划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新蓝图。《规划》提出,到2035年,与香港园区协同创新的格局全面形成,科技创新国际化程度居于全球领先地位,成为世界级的科技创新高地。

  《规划》从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及全球发展趋势的视野,规划了河套科技创新发展的路径:一是突破制度藩篱创新机制,协同香港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二是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产业基地;三是构建适应国际市场发展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四是营造深度开放的新格局,打造汇聚全球智慧的科技合作平台;五是在推动港深科技创新融合发展过程中,加速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以适应国家发展的客观需要及全球科技创新发展的趋势。

  形成横跨两地的科创优势

  《规划》提出的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先导区、国际先进科技创新规则试验区、粤港澳大湾区中试转化集聚区,为河套香港园区以及包括口岸经济带发展为先导的北部都会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提供了最为直接的发展思路。香港园区只要充分利用深圳园区独特的“平台”和“通道”作用,发挥“两制”的独特优势,联合香港园区的科研实验设施集群,吸引并汇集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资源,聚集国际顶尖科技人才,链接国际科技创新网络,积极开展国际科技合作,携手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新标杆和国际科技创新高地,就能够在现有平台上,打造具有区域竞争力甚至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集群。

  其实,早于2017年,深港两地就已签署了共同开发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合作备忘录,但受制于各种因素,目前河套两地的科技创新园区依然是以河为界,各自发展。皇岗口岸整体重建即将完成,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更加顺畅,基本具备了两地园区科创要素流动畅通的客观条件。建立与香港及国际全面对接的科研管理制度,实施跨园区的集中统一管理,打造“两制”特区中的特区,就能够吸引香港及国际优势学科重点实验室集群和卓越研究中心、顶尖企业研发中心,形成横跨两地的新的科技创新优势。作为“一国两制”中保持有更为灵活有效的“两制”的香港特区,在运行机制、人才建设、标准制定、融资税务、法律保障、网络安全、外引内联等方面,显然将可以发挥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