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理解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

  中评社北京8月28日电/据光明日报报导,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一个具有时代性内涵的重大命题,不仅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而且具有深刻的学理内涵。

  文化的独特作用:“教化”

  要深刻理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首先就要正确理解文化的本质和作用。在学术界和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把文化与“人化”等同起来,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茶文化、酒文化、食文化……各种“文化”如雨后春笋般地层出不穷,似乎人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似乎社会就是各种文化的复合体。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文化当然是人创造的,但不能说人所创造的一切都是文化。把人所创造的一切都称为文化,等于抹平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区别,把社会看作是文化的复合体甚至是同一体了。社会是以经济为基础、政治为中介、文化为导向的有机体,而不是各种文化的复合体,更不是文化的同一体。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毛泽东同志指出:“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就其本质而言,文化属于观念形态,包括文学艺术、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哲学思潮、行为规范、风俗习惯等,是人们的理论世界、价值世界、意义世界。文化就是文化,它不是经济,不是政治,也不是物质。

  但是,经济活动、政治制度和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物质又具有文化的内涵。人们常说“茶文化”,实际上,茶本身不是文化,无论是西湖龙井,还是云南普洱……茶本身就是一种树叶,但饮茶方式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红楼梦》中的“妙玉雅饮”与“刘姥姥牛饮”就体现了不同阶层的不同文化。“石文化”也是如此。石头本身不是文化,石头本身属于自然物质,但石雕是文化,无论是龙门石窟,还是敦煌石窟……都体现了特定的审美观念和艺术构思,因而是文化。从根本上说,文化是在人类改造自然的活动中产生的精神性产品,自然物质一旦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并经人们审美把握、艺术塑造、观念升华,就会从“无情物”转变为“有情物”,就会成为文化。这就是说,文化不是物质,但文化有其物质载体;物质不是文化,但物质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而具有文化内涵。

  文化的本质是观念形态,属于精神领域,但文化的作用并不限于观念形态、精神领域。在经济以及政治的决定作用下形成的文化,又反过来渗透于、熔铸在经济活动、政治制度以及被纳入人的活动范围的自然物质中。人们的经济活动、制度设计、行为方式、日常生活都有特定的文化内涵,体现着文化的作用。文化如同空气一样无所不在,凡是有人的地方,凡在人的活动范围,文化都起着特殊的作用,发挥着独特的功能。如果用一个概念来概括文化的独特作用和独特功能,那就是“教化”。“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化的特殊作用和独特功能就是对个人和社会的“教化”,从而塑造个人,引导社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并强调要“注重发挥文以化人的教化功能,把对个人、社会的教化同对国家的治理结合起来,达到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