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莫让共享按摩椅成了“公害”
随着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按摩椅应运而生,它们分散在车站、机场、影院、商场、办公楼中,通过模仿传统的揉捏、推拿、捶背、震动等按摩手法,为消费者缓解肌肉紧绷与放松身心,用较为实惠的价格和恰到好处的时长,博得不少人的青睐。
然而《法治日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共享按摩椅在为消费者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安全隐患,比如卫生消杀不够、设备外皮破损、出现故障失修等问题。还有受访者吐槽,在公共场所大规模推广按摩椅,挤占了设置普通座椅的空间,影响公众休息权的正常行使。
多位受访专家指出,共享按摩椅本是为了丰富消费需求,不能成为危害消费者的“凶器”。无论在哪里铺设共享按摩椅,相关方都应做好日常维护和清洁,避免发生意外事故,危及人们安全。
各类公共场所设点
投入不多盈利颇丰
“对于我们这种把加班、出差当作生活的人来说,最贴心不过了。”在北京某外企工作的田女士,是共享按摩椅的忠实粉丝,她说自己几乎体验完了所有场景下的共享按摩椅。
像田女士一样,不少人都是共享按摩椅的拥趸。公开数据显示,巅峰时期,仅一年内全国铺设共享按摩椅的数量就超过100万台。从影院到火车站、机场、大型超市门口,共享按摩椅设点四处开花。
记者近日走访北京机场和多个商场、电影院发现,有的商场每一层楼都铺设了多台共享按摩椅;有的电影院设有专门的“按摩椅休息区”,甚至观影区也有不少共享按摩椅。
8月4日,记者在北京朝阳某商场看到,二楼按摩区的8台共享按摩椅上坐满了人。有人刚刚启动按摩服务,有人正在扫码,还有人坐着享受服务。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记者注意到,候机厅有不少共享按摩椅,差不多都坐满了。
据广东东莞某按摩椅生产公司负责人张山(化名)介绍,共享按摩椅不需要请人值守、配货,功能较简单,维护成本较低,顾客扫码支付成功后,就可以享受服务。每台按摩椅通过远程数据监控,渠道商随时随地可以查看按摩椅的状态。
“共享按摩椅分为直营和代理两种经营模式。”张山说,直营是指按摩椅生产商通过自建平台,找到商场、电影院、车站等渠道方协商,由生产商免费提供按摩椅,渠道方只需要提供场地,收益双方协商分配。比如他所在的生产公司,自行购买原材料,针对特定的场所研发出相对应的产品,再找电影院商谈,采用租赁场地的方式,支付半年至一年的租金投放产品,“公司目前为止在国内电影院内厅共计投放共享按摩椅40万台”。
代理则是指按摩椅生产商批量销售给投放经销商、终端运营商。张山介绍,他们的主要客户群体为投放经销商和终端运营商,生产商只生产销售产品,投放经销商、终端运营商负责产品的投放和运营。
“若自有场地资源,直接铺设设备,投入少、盈利高,因此越来越多的代理商加入共享按摩椅的投放中。”张山说,相较于直营模式,代理模式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共享按摩椅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