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专论:丁仁方对台湾选举结果的不同观察

丁仁方

  中评社台南12月4日电(作者 丁仁方)台湾九合一选举已经落幕,针对此次选举的结果,各方都有许多解读,笔者也从选举竞争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察。

  首先要强调,任何的观点笔者都相当尊重,台湾选举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动员过程,影响因素很多,不过在推论可能造成选举结果的直接原因时,应该尽量避免过多价值判断,或仅以成败论是非。如果提出可能影响的原因,至少也应该说明这些原因跟选举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为何?影响方式为何?影响到底有多大?不然就容易造成过度推论或过度简化。

  笔者在选前就预测在21个县市首长选举民进党将大败,仅能保有4或5席。选举结果,国民党获得13席,其中有8席是现任,另外新当选的5席原本基本盘都是蓝大于绿的选区。笔者之前也曾指出,国民党在台湾地方选举原本就有一定的基本盘及组织优势,加上这次选举最重要的两个决定形势:选情极冷导致现任优势和低投票率,以及负面选举整体不利于民进党,几乎大半决定了这次选举的结果。其他包括政党支持度或好感度、蔡英文施政满意度、青年选票流动、“抗中保台”议题等,都与本次县市首长选举结果“脱勾”。这些其实都有各种数据调查及研究为依据,并非仅凭主观感受推断。以政党支持度或好感度为例,即便在11月,民进党仍然领先国民党不少。

  如果对照其他选举结果,就可以知道不能一股脑把这次选举结果全部归诸于蔡英文、苏贞昌执政失败。譬如说,在全台湾总席次910席的县市议员(含六都)选举,国民党获得367席,比2018年选举还少了27席,民进党则获得277席,比上次选举增加了39席。其中,在国民党都当选市长的北、中4都,国民党籍议员总席次比2018年还减少3席,民进党总席次反而增加了10席。

  若再进一步观察及比较各县市长选区得票总数及得票率前后变化,更可以发现国民党即便夺回2014年受到太阳花学运拖累而败选的几个都市选区,包括台北市、基隆市、及桃园市,选票成长除桃园市比较明显之外,其他都相当有限。以台北市为例,蒋万安虽当选市长,但蒋只获得42.29%相当于基本盘的选票,因为总投票权人数减少,蒋得票率虽略高于2014年国民党提名的连胜文(40.82%),及2018年提名的丁守中(40.81%),但得票数却低于以上两位。桃园市国民党得票数成长较多,除了因这几年桃园市人口成长较多,再进一步深入瞭解包括桃园市、台南市、屏东县各地的政治情势,民进党候选人得票数都不如预期,最主要还是因为民进党派系在这几个选区严重内斗,出现“反动员”状况,这个变数并没有反映在选前的专业民意调查。   一般而言,民进党原本比国民党擅长选举造势及议题操作。从选战的角度来看,这次在六都及县市长选举,民进党之所以惨败,主要因为提名的错误,之后为了弥补原先的错误又犯下更大的错误,错上加错以致于回天乏术。民进党这次选举提名由英系主导,英系强势在台北市提名陈时中,在桃园市提名林智坚,无疑是民进党这次县市长选举过程最大的败笔。不光是这两个提名造成其他党内派系反弹,两位候选人在选举过程中的状况不断,使得民进党始终难以主导选战走势,一路挨打到底。

  陈时中在党内民调领先其他有意参选台北市长的几位民进党人士,主要因为他原先在领导防疫的整体表现获得民意肯定较多,但一旦代表民进党参选台北市长,过去他担任防疫指挥官的所有错误在选举过程中都被拿放大镜检验。加上疫情虽趋缓却始终未解,以及陈时中年纪偏高思考模式又跟年轻世代脱节,不仅让他的声势始终落后,更因为首善之区台北市选情全台最受关注,在台北市对陈时中的“仇恨值”,在其他地区或多或少也转嫁成对民进党防疫作为的“仇恨值”。

  民进党在这次选战第二个最严重的错误,是为了弥补原先的提名错误,当候选人出现严重争议时,不仅死不认错,还滥用政府机器、御用媒体铺天盖地打压对手,造成中间及青年选民极大的反感,以致于丧失道德高度,公信力严重受损,到最后祭出“抗中保台”王牌,也勉强只能保住基本盘而已。

  这其中最严重的无疑是当林智坚被爆出论文抄袭后,民进党高层还一路硬凹,连台大撤销林的硕士学位,蔡英文竟还要求全党同志力挺。民进党“立委”高嘉瑜当时说出将会造成北台湾民进党候选人“一尸五命”,事实证明果如其然。林智坚在自行宣布退选后,包括几位部会首长、官员,加上官方色彩浓厚的资策会等,也跟进爆出官方资料质疑非民进党候选人,但却又提不出非常明确的违法事证,胡乱抹黑结果反而让更多原本支持者却步。

  台湾选举“一局归一局”,有长期趋势也有个别特殊情况,虽然在过去地方选举与“中央”选举关连较小,然而因为这几年两岸及国际形势的发展,今年九合一选举的结果,将与2024的大选产生非常复杂的连动关系,更值得进一步深思推敲。

  (作者:丁仁方,成功大学政治系教授、南台湾两岸关系研究学会理事长)

丁仁方

  中评社台南12月4日电(作者 丁仁方)台湾九合一选举已经落幕,针对此次选举的结果,各方都有许多解读,笔者也从选举竞争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观察。

  首先要强调,任何的观点笔者都相当尊重,台湾选举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政治与社会动员过程,影响因素很多,不过在推论可能造成选举结果的直接原因时,应该尽量避免过多价值判断,或仅以成败论是非。如果提出可能影响的原因,至少也应该说明这些原因跟选举结果间的因果关系为何?影响方式为何?影响到底有多大?不然就容易造成过度推论或过度简化。

  笔者在选前就预测在21个县市首长选举民进党将大败,仅能保有4或5席。选举结果,国民党获得13席,其中有8席是现任,另外新当选的5席原本基本盘都是蓝大于绿的选区。笔者之前也曾指出,国民党在台湾地方选举原本就有一定的基本盘及组织优势,加上这次选举最重要的两个决定形势:选情极冷导致现任优势和低投票率,以及负面选举整体不利于民进党,几乎大半决定了这次选举的结果。其他包括政党支持度或好感度、蔡英文施政满意度、青年选票流动、“抗中保台”议题等,都与本次县市首长选举结果“脱勾”。这些其实都有各种数据调查及研究为依据,并非仅凭主观感受推断。以政党支持度或好感度为例,即便在11月,民进党仍然领先国民党不少。

  如果对照其他选举结果,就可以知道不能一股脑把这次选举结果全部归诸于蔡英文、苏贞昌执政失败。譬如说,在全台湾总席次910席的县市议员(含六都)选举,国民党获得367席,比2018年选举还少了27席,民进党则获得277席,比上次选举增加了39席。其中,在国民党都当选市长的北、中4都,国民党籍议员总席次比2018年还减少3席,民进党总席次反而增加了10席。

  若再进一步观察及比较各县市长选区得票总数及得票率前后变化,更可以发现国民党即便夺回2014年受到太阳花学运拖累而败选的几个都市选区,包括台北市、基隆市、及桃园市,选票成长除桃园市比较明显之外,其他都相当有限。以台北市为例,蒋万安虽当选市长,但蒋只获得42.29%相当于基本盘的选票,因为总投票权人数减少,蒋得票率虽略高于2014年国民党提名的连胜文(40.82%),及2018年提名的丁守中(40.81%),但得票数却低于以上两位。桃园市国民党得票数成长较多,除了因这几年桃园市人口成长较多,再进一步深入瞭解包括桃园市、台南市、屏东县各地的政治情势,民进党候选人得票数都不如预期,最主要还是因为民进党派系在这几个选区严重内斗,出现“反动员”状况,这个变数并没有反映在选前的专业民意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