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料在丝绸之路上的传播

  中评社北京8月13日电/据光明网报导,自古以来,香料便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不仅是食物调料,也是治病的药材,还是供奉神灵和修身养性的附属品。早在公元前4000年代,古埃及人在制作木乃伊时便已使用了香料。商周时期,华夏先祖开始用燃烧的香木祭祀神灵,称为“燎祭”。在先秦古籍《诗经》《楚辞》《尔雅》等著作中都有许多使用辛夷、石兰等芳香植物的记载。

  古代人们所使用的香料分为植物类和动物类两种,尤以植物类香料为主,如胡椒、肉豆蔻(皮)、丁香、檀香木、沉香、苏合香、乳香、没药、迷迷(迭)香等。这些植物类香料多为古代印度、西亚、东南亚等地所产,通过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传入欧洲和中国,并对当地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一

  至晚在西汉时期,中国已大量从西亚、南亚、东南亚等地进口“香药”,既入药用,也为日常熏用。广州的西汉南越王墓出土的熏香炉中,就残留有来自西亚的乳香块;《后汉书·天竺传》曾记述,天竺产胡椒;《魏书·波斯传》亦记录了波斯商贾从印度贩运胡椒至中国的情形。从唐代开始,随着“胡食”的流行,胡椒等渐为调料之用。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曾记述:“胡椒,出摩伽陀国,呼为昧履支。……今人作胡盘肉食皆用之。”随着古代中国社会对香料需求的增长,胡椒种植区东移,种植范围从印度扩大至东南亚地区。《海药本草》卷3记云:“胡椒,生南海诸地。”据宋代赵汝适《诸蕃志》记载,印尼爪哇岛已广植胡椒。元代,胡椒的种植区域进一步扩大至马来半岛东南部的八都马,但其品质亚于爪哇所产。到了明初,苏门答剌(腊)国“胡椒广产”。胡椒种植面积的扩大及中国胡椒进口地的改变,促使海上航路的拓展和变化,推动宋元时期中国海上贸易的发展。

  在宋代以前,丁香在中国销量不大,主要用作口香剂。赵汝适《诸蕃志》卷下“志物”记载:“丁香出大食、阇婆诸国,其状似丁字,因以名之。能辟口气,郎官咀以奏事。”这一时期,产自印尼班达群岛的肉豆蔻也传入中国,作为药剂和食物调料。檀香、沉香尤为华人喜好。檀香木的种类有很多,主要生长在南亚次大陆南部、爪哇岛、帝汶岛、小巽它群岛一带,尤以爪哇岛所产为佳。沉香产量较少,产于印度、缅甸、柬埔寨、马来半岛、菲律宾、摩鹿加群岛和中国海南岛等地的深山老林中。东汉以来,随着印度高僧东来和中国高僧西行求法,檀香、沉香输入量不断增加,香料与人们宗教生活及修身养性的关系日益紧密。古代中国上层社会和寺庙道观把檀香、沉香用作熏香,时可入药,为宗教生活不可或缺。此外,古代中国人还制作了香炉、发明各式燃“香”术等,发展出独特的香文化。

  总体来说,香料输入中国的途径,在公元8世纪中叶以前,由于造船技术和海上航行技术尚不发达,除少量从南洋经由海路进口,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从西亚、南亚次大陆等地传入。唐代中期,海上丝绸之路发展起来,香料和瓷器渐成东西方海上贸易的大宗商品。《新唐书·地理志》引用了贾耽《皇华四达记》所记“广州通海夷道”,详细记述了唐代中国从海上前往大食地区的通道。当时,阿拉伯和南亚地区所产乳香、安息香、藏红花、小豆蔻、胡椒、檀香等通过这条航线成批输入中国;中国出产的麝香、樟脑等也输往阿拉伯地区。这一时期阿拉伯与中国东南沿海的海上交通路线,也被一些学者称作“香料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