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益民简报台湾产业九大挑战与因应之道
中评社台北8月8日电(记者 俞敦平)8日上午工业总会(工总)于台北福华大饭店召开"2023工总白皮书"发表记者会。秘书长陈益民针对"2023工总白皮书"内容进行简报,点出台湾面台湾产业面临的九大挑战与因应之道。他表示,台湾凭藉着产业的创新和竞争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台湾的经济和产业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困难,需要及时调整和因应,才能维持优势和持续发展。
8日上午工业总会(工总)于台北福华大饭店召开"2023工总白皮书"发表记者会,由工总理事长苗丰强担任主席,监事会召集人潘俊荣、副理事长林明儒、副理事詹正田、副理事何寿川、常务理事何语、秘书长陈益民、顾问李坚明和顾问徐遵慈等人共同出席。
陈益民表示台湾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人口老化和减少。台湾将在2025年进入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超过20%。到2070年,台湾的总人口将减少三成,从2300万降到1600多万。这将对社会福利、劳动力、消费市场、税收等方面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影响。工总建议政府应该提高生育率、优化移民政策、延长退休年龄、推动老年教育和就业、建立长照服务体系等措施,以减缓人口老化和减少的冲击。
第二个挑战是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台海形势紧张,美中关系恶化,贸易战、科技战等冲突频发,对台湾的安全和经济都造成威胁。国外客户要求台商在台湾以外设立第二供应链,跨国公司在合约中加入台海条款,台湾的投资环境排名下滑等情况都反映了这一挑战。工总建议政府应该恢复两岸务实对话、积极参与区域经贸整合、强化与美日欧等友好国家的合作、提升“国防”能力等措施,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第三个挑战是全球供应链转移。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风险促使各国调整供应链策略,从追求成本效率转向追求安全韧性。各国政府也扶持自己的供应链,甚至补贴外国企业在当地建厂。亚洲、东欧各国如印度、越南、波兰等也成为区域制造中心,争取新的商机。台湾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员,需要因应这种变化,保持竞争力和弹性。工总建议政府应该打造区域运筹中心、协助产业数位净零转型、推动产业升级和多元化等措施,以应对供应链转移的挑战。
第四个挑战是区域经贸整合落后。台湾对外出口依赖度高达70%,尤其对中国的出口占比高。未来随着区域经贸协定如CPTPP和RCEP的降税,台湾的传统产业将面临更大的负面冲击。此外,台湾在加入这些区域经贸协定方面进展缓慢,需要政府积极解决参与的障碍和困难。工总建议政府应该加快与友好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参与国际组织和规则的制定等措施,以提高台湾在区域经贸整合中的地位和利益。
第五个挑战是五缺问题更加严重。台湾长期面临缺才、缺工、缺水、缺电、缺地等问题,影响产业的发展和竞争力。近年来,这些问题更加突出,尤其是在气候变迁和能源转型的背景下。工总建议政府应该改善教育制度和劳动市场、提高人才培育和引进的效率、加强水资源管理和调度、确保电力供应的稳定和清洁、优化土地使用和开发等措施,以解决五缺问题。
第六个挑战是气候风险的威胁日益增加。台湾持续升温,很可能会导致水稻产量减少、高山森林减少、空气污染恶化、水资源调度困难等问题。这些问题将影响台湾的农业、生态、健康、经济等方面。此外,极端气候事件如台风、乾旱、暴雨等也会对基础设施和社会安全造成严重的冲击。工总建议政府应该制定气候变迁因应策略、推动温室气体减排和碳中和目标、强化基础设施的韧性和防灾能力等措施,以减缓气候风险。
第七个挑战是基础建设落后,难以支撑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国际竞争力报告,台湾的基础建设方面评比一直落后于总排名,且今年排名逐渐下滑。我们也看到世界各国都在积极投入基础建设的建设和改善,以应对气候变迁和强化自主性。台湾需要跟上这股趋势,加速推动基础建设的规划和执行,以提高基础设施的韧性和效率。工总建议政府应该加强公共投资、优化招标和审核程序、引入民间资本和技术、推动智慧城市和智慧交通等措施,以强化基础建设。
第八个挑战是教育失衡与学用落差扩大,人才空洞化。台湾的教育制度和劳动市场长期存在着不协调和不适合的问题,导致人才的培育和利用出现困难和浪费。近年来,随着产业转型和数位化的需求,这些问题更加突出,造成人才的供需失衡和素质不足。工总建议政府应该改革教育制度、提高教育品质和多元性、强化产学合作和实习机会、促进终身学习和在职培训等措施,以解决教育失衡和学用落差的问题。
第九个挑战是人工智慧技术带来的机会与挑战。人工智慧是当今最具革命性和影响力的技术之一,将改变各行各业的运作模式和竞争规则。台湾有着优秀的资讯科技产业和人才,有机会在人工智慧领域发挥优势和创造价值。然而,人工智慧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和风险,包括资料品质和安全、演算法偏见和伦理、人权和隐私保护、劳动市场变动等。工总建议政府应该善用人工智慧技术、推动产业数位转型、建立人工智慧法规和监管、培养人工智慧人才和素养等措施,以把握人工智慧的机会和因应其挑战。
中评社台北8月8日电(记者 俞敦平)8日上午工业总会(工总)于台北福华大饭店召开"2023工总白皮书"发表记者会。秘书长陈益民针对"2023工总白皮书"内容进行简报,点出台湾面台湾产业面临的九大挑战与因应之道。他表示,台湾凭藉着产业的创新和竞争力,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然而,台湾的经济和产业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困难,需要及时调整和因应,才能维持优势和持续发展。
8日上午工业总会(工总)于台北福华大饭店召开"2023工总白皮书"发表记者会,由工总理事长苗丰强担任主席,监事会召集人潘俊荣、副理事长林明儒、副理事詹正田、副理事何寿川、常务理事何语、秘书长陈益民、顾问李坚明和顾问徐遵慈等人共同出席。
陈益民表示台湾面对的第一个挑战是人口老化和减少。台湾将在2025年进入超高龄社会,65岁以上的人口占比将超过20%。到2070年,台湾的总人口将减少三成,从2300万降到1600多万。这将对社会福利、劳动力、消费市场、税收等方面造成巨大的压力和影响。工总建议政府应该提高生育率、优化移民政策、延长退休年龄、推动老年教育和就业、建立长照服务体系等措施,以减缓人口老化和减少的冲击。
第二个挑战是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台海形势紧张,美中关系恶化,贸易战、科技战等冲突频发,对台湾的安全和经济都造成威胁。国外客户要求台商在台湾以外设立第二供应链,跨国公司在合约中加入台海条款,台湾的投资环境排名下滑等情况都反映了这一挑战。工总建议政府应该恢复两岸务实对话、积极参与区域经贸整合、强化与美日欧等友好国家的合作、提升“国防”能力等措施,以降低地缘政治风险。
第三个挑战是全球供应链转移。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风险促使各国调整供应链策略,从追求成本效率转向追求安全韧性。各国政府也扶持自己的供应链,甚至补贴外国企业在当地建厂。亚洲、东欧各国如印度、越南、波兰等也成为区域制造中心,争取新的商机。台湾作为全球供应链的重要一员,需要因应这种变化,保持竞争力和弹性。工总建议政府应该打造区域运筹中心、协助产业数位净零转型、推动产业升级和多元化等措施,以应对供应链转移的挑战。
第四个挑战是区域经贸整合落后。台湾对外出口依赖度高达70%,尤其对中国的出口占比高。未来随着区域经贸协定如CPTPP和RCEP的降税,台湾的传统产业将面临更大的负面冲击。此外,台湾在加入这些区域经贸协定方面进展缓慢,需要政府积极解决参与的障碍和困难。工总建议政府应该加快与友好国家签订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协定、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合作、参与国际组织和规则的制定等措施,以提高台湾在区域经贸整合中的地位和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