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
安全稳定是大国经济发展的基础。现代的产业链供应链具有网络化特点,产业链主要指的是行业间形成的经济链条;供应链则是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网络延伸。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强、韧度高,才能应对各种意外冲击和极端风险情形,保持产业体系基本正常运转。在关系国民经济、民生福祉、国家安全等重要领域和关键行业,必须具备基本的物资生产、装备制造、零部件供应和能源原材料供给的能力;必须占据关键核心环节,对产业链供应链具有话语权、议事权和主导权,具有塑造力、控制力和反制力;必须有效承受来自国内国际偶然因素、突发事件和不利影响带来的冲击,不轻易堵链、阻链、掉链甚至断链。
当前,全球产业体系和产业链供应链呈现多元化布局、区域化合作、绿色化转型、数字化加速的态势,这是经济发展规律和历史大趋势。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必须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维护产业安全作为重中之重,建设安全有韧性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和极端冲击,在产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增强产业韧性。
从战略层面看,要立足本土市场需求,多链融合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攻关,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增强产业发展的接续性和竞争力,力争重要产品和供应渠道都至少有一个替代来源,形成必要的产业备份系统。同时,还要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更加主动地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同各国一道,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从实施层面看,重点要构建和完善产业安全与韧性管理体系,构筑“数字+绿色”双底座,塑造产业链供应链核心竞争优势。为进一步提升产业基础能力,要加快建立权责清晰、多部门紧密协作的产业安全管理体系,完善产业安全战略决策和部门协调机制,以部门协调促发展和安全协调;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和数据库等社会资源,推进安全信息网络和供应链风险监测平台建设,建立全产业链市场信息互通机制;聚焦数字化、绿色化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建立数字化供应链监测平台,提升管理效率,更好保障我国产业安全。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沈梓鑫(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