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廷扬:俄乌战争看到西方掌控媒体讯息能力
中评社高雄3月17日电(记者 高易伸)俄乌战争从2月24日爆发迄今,双方战情讳莫如深,台湾舆论与媒体报道完全偏向西方国家,一面倒同情乌克兰,批判俄罗斯。高雄师范大学人力与知识研究所教授刘廷扬接受中评社访问认为,俄乌战争让世人见识到西方国家掌控讯息能力,紧扣“反战”最高道德价值,再辅以媒体、自媒体混合以“接续方式传播”,另一边的声音,自然会被遮盖掉。
刘廷扬说,美国立国243年,仅20多年毫无战事,若扣除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曾在美国本土发生,唯一最接近的则是“911恐攻”,但其他战事全发生别国领土上打。当美国出兵攻打其他国家时,美军被冠上“战场天使”、“正义之师”,非美部队则冠上邪恶之名。西方媒体掌控庞大话语权,确实是当前网路时代值得好好深思的议题。
刘廷扬,1962年生,祖籍江西。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学士、美国联盟国际大学(AIU)教育学系硕士、美国国际大学教育学系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博士。曾任义守大学大众传播学系系主任、高雄师范大学人力与知识管理研究所教授、所长,台北海洋技术学院校长。
对于西方媒体建构俄乌战争形象,刘廷扬认为,台湾因政治与地缘关系,向来习惯采用西方、英语系通讯社媒体内容,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彭博社、BBC(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等。台湾媒体圈也几乎清一色这样的资讯或评论角度。若再加上自媒体Facebook、YouTube、Twitter、IG等,这些商业媒体其实也有自己的企业利益。
刘廷扬说,当前已是媒体与自媒体“混合存在”的时代,媒体求证基本上是困难的。至于“反战诉求”已抢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民众透过媒体只会看到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但乌克兰做了哪些举动让俄罗斯必须不计代价出兵,背后的“动机”似乎并不重要。
刘廷扬指出,当平民百姓、妇孺死难出现后,会重新强化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是非判断。举例2015年“难民危机”时,叙利亚3岁男童亚蓝.库尔迪(Aylan Kurdi)死在沙滩上影像经曝光后,激起全球社会对于人道救援及难民事件的关注。但在这之前,再多叙利亚成年难民、或忧伤的表情,是很难激起国际社会的反应的。传统媒体很会掌握这类“关键”,而自媒体也差不多掌握了流量技巧。
刘廷扬提到,如果俄乌战争的本质是“侵略”,那俄罗斯发起的军事行动有没有包含自卫的成分。大家接收到俄罗斯境内对于“反战”的讯息,但有没有支持俄罗斯军队的声音?又譬如美国企业google当时配合某些国家进行“限制言论”的举措时,他们底下的员工也曾出面抗议过;又或者当年维基解密(WikiLeaks)的斯诺登(Edward Joseph Snowden)披露美国军方建构监控人民的系统时,这类反抗政府压迫,希望民众有“知的真相”时,世人愿不愿意支持?
刘廷扬无奈表示,当“人对于自己的价值判断,本身就没有太明确的标准”,因为大家都会“双标”,既然都如此,那在台湾批评某些政党是“双标党”时,其实也不具有杀伤力了。
怎看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在这场战争中的“宣传战”表现?相较普京似乎没有这类的“玩法”?
刘廷扬说,确实如此,纵使普京现在用一支手机联系事情或上传影片宣扬政治理念,但俄罗斯的传播链是传递不出去的,相关内容也可能被西方媒体垄断、撷取或窜改,因为没有西方媒体愿意帮普京传递,也可能顺势给出负面评论。从传播角度上看,乌克兰总统泽伦斯基是演员出身,身边的团队在媒体运用上是非常成熟的,不过真正让泽伦斯基爆红的,还是西方媒体的推波助澜,这才是泽伦斯基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原因。
只是,刘廷扬认为,西方媒体对其个人的推波助澜,会不会让泽伦斯基出现政治上的误判?这是不是西方媒体鼓励乌克兰继续对抗俄罗斯的目的?背后动机其实也耐人寻味。
对于媒体操作,刘廷扬以台湾为例说,台湾有媒体每年帮县市首长进行星级大评比,5星县市长的执政团队几乎都有专业媒体人或组织公关团体,媒体人对议题有高度敏感性,知道如何在评鉴中拿到五颗星。
怎观察美国出兵是正义之师,俄罗斯却被世人形容成邪恶的入侵者?
刘廷扬说,当年越战时期,美国社会很反战,因为美国民众一直看到美国军人的灵柩陆陆续续运回美国本土,当时透过媒体不断拍摄报道让美国社会很是震撼;但从波湾战争乃至于阿富汗战争之后,美国媒体是被禁止报道、拍摄美军遗体送返美国本土画面的。
刘廷扬分析,大家现在只会在网路上找到美国军人光荣从战场上归来,带给家人惊喜或喜极而泣的团员画面,但难道美军遗体战死送回国内的悲伤情节不存在吗?这些比较悲伤的画面其实是被美方高层给抹除了。不过,刘补充说,当前欧洲各国已开始反省这场“俄乌战争”的最大输家其实就是欧洲。欧洲各国开始思考“到底要不要继续跟着美国?”当欧洲各国对俄乌战争的态度开始转变,这将会使以西方为主的媒体系统开始出现一些不一样的声音。
中评社高雄3月17日电(记者 高易伸)俄乌战争从2月24日爆发迄今,双方战情讳莫如深,台湾舆论与媒体报道完全偏向西方国家,一面倒同情乌克兰,批判俄罗斯。高雄师范大学人力与知识研究所教授刘廷扬接受中评社访问认为,俄乌战争让世人见识到西方国家掌控讯息能力,紧扣“反战”最高道德价值,再辅以媒体、自媒体混合以“接续方式传播”,另一边的声音,自然会被遮盖掉。
刘廷扬说,美国立国243年,仅20多年毫无战事,若扣除独立战争与南北战争曾在美国本土发生,唯一最接近的则是“911恐攻”,但其他战事全发生别国领土上打。当美国出兵攻打其他国家时,美军被冠上“战场天使”、“正义之师”,非美部队则冠上邪恶之名。西方媒体掌控庞大话语权,确实是当前网路时代值得好好深思的议题。
刘廷扬,1962年生,祖籍江西。台湾政治大学公共行政系学士、美国联盟国际大学(AIU)教育学系硕士、美国国际大学教育学系博士、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法学博士。曾任义守大学大众传播学系系主任、高雄师范大学人力与知识管理研究所教授、所长,台北海洋技术学院校长。
对于西方媒体建构俄乌战争形象,刘廷扬认为,台湾因政治与地缘关系,向来习惯采用西方、英语系通讯社媒体内容,包括美联社、路透社、法新社、《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CNN(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彭博社、BBC(英国国家广播公司)等。台湾媒体圈也几乎清一色这样的资讯或评论角度。若再加上自媒体Facebook、YouTube、Twitter、IG等,这些商业媒体其实也有自己的企业利益。
刘廷扬说,当前已是媒体与自媒体“混合存在”的时代,媒体求证基本上是困难的。至于“反战诉求”已抢先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民众透过媒体只会看到俄罗斯侵略乌克兰,但乌克兰做了哪些举动让俄罗斯必须不计代价出兵,背后的“动机”似乎并不重要。
刘廷扬指出,当平民百姓、妇孺死难出现后,会重新强化民众对这场战争的是非判断。举例2015年“难民危机”时,叙利亚3岁男童亚蓝.库尔迪(Aylan Kurdi)死在沙滩上影像经曝光后,激起全球社会对于人道救援及难民事件的关注。但在这之前,再多叙利亚成年难民、或忧伤的表情,是很难激起国际社会的反应的。传统媒体很会掌握这类“关键”,而自媒体也差不多掌握了流量技巧。
刘廷扬提到,如果俄乌战争的本质是“侵略”,那俄罗斯发起的军事行动有没有包含自卫的成分。大家接收到俄罗斯境内对于“反战”的讯息,但有没有支持俄罗斯军队的声音?又譬如美国企业google当时配合某些国家进行“限制言论”的举措时,他们底下的员工也曾出面抗议过;又或者当年维基解密(WikiLeaks)的斯诺登(Edward Joseph Snowden)披露美国军方建构监控人民的系统时,这类反抗政府压迫,希望民众有“知的真相”时,世人愿不愿意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