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孪生流域建设助力水资源管理和生态治理

  中评社北京7月25日电/据人民日报报导,今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构建以数字孪生流域为核心的智慧水利体系”。如今,随着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数字孪生流域建设正在防洪预警、供水调度、污染防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智慧测报,防洪预警更及时

  微风拂面,绿水悠悠。潘期花家住江西省婺源县蚺城街道文博社区,家中小院正对着穿城而过的乐安河主干流。刚下过几场雨,河里的水涨了,看上去碧波白浪,潘期花不时也去沿河步道遛弯散心。

  往年,潘期花可没有这心思,每每涨水,正是叫人发愁的时候。“2017年,婺源发洪水,我家离河近,由于涨水快、疏散时间紧,家里的东西都来不及收拾,损失不小。”潘期花回忆。

  “受自然地理条件影响,婺源暴雨强度大、山洪来势猛。”婺源县水利局防办主任邱汉欣介绍,婺源过去十几年不断加强雨量站、水文站、水位站等建设,为实时测报雨情、地表径流情况提供数据支撑,但洪水等相关预测仍需协调各部门数据,利用人工展开具体测算,“可以说是数据上报自动化,但预测预警并未智慧化。”

  2017年,在水利部的支持下,江西省水利厅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用于乐安河数字孪生流域建设。2020年4月1日,婺源智慧水文业务服务平台开始试运行。

  在婺源县水利局防汛抗旱指挥部,登录婺源智慧水文业务服务平台,大屏幕上可以看到该系统集纳了综合信息服务、三维虚拟演示、洪水预报预警等功能。“从降水到洪水,其实是个复杂的过程。”邱汉欣介绍,相比以往用单一指标判断或者人力测算,该智慧系统作为监测要素齐全的空天地一体化数据感知体系,可将雨量、地表径流量、蒸发量、水位等要素汇聚在同一模型内,通过科学计算得出洪水可能发生的情况,提高运算效率和预报准确性。

  邱汉欣指着三维虚拟演示界面上的蓝色区域说:“根据运算结果生成的蓝色区域,预报了在一定参数范围内洪水可能淹没的范围,可做到快速、精准测报。”

  2022年6月乐安河洪水,该系统提前15小时发布自动预报告警,提前7小时发出较为准确的预报信息。预报洪峰流量误差为45立方米每秒,预报洪峰水位误差0.22米,预报洪峰出现时间误差为30分钟,紧急转移人口1.78万。